科技论文署名那些事儿

作者: 望羲

来源: 科学大院

发布日期: 2019-02-12

本文详细探讨了科技论文署名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包括历史上的署名惯例、当前的署名规则、以及署名对学术合作关系的影响。文章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案例,如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合作与分歧,以及如何处理署名错误等。

在文学界,谁写的文章署谁名,这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科技论文一般都是由团队的协作分工完成,其特殊性自然也带来了很多署名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谈谈”科技论文署名”那些八卦。

几十年前,按照姓氏的音序来排名是学界的主流。有时为了体现对导师的尊重,通讯作者会放在最前面。没能合成出“绝望的化合物”红霉素是全合成大神R. B. Woodward生前的遗憾。大神领导的原团队在他去世后两年完成了红霉素的全合成。文章发表时,团队将Woodward的名排在了首位,并专门注明“已故”。其后作者按照姓氏音序排名。黄乃正院士因韦氏拼音姓氏为Wong,排名最后。

音序排名看似公平,实则不然。最直接的缺点就是靠名字拍板,无法体现出每个人的贡献高低。饶是如此,“耍手段”的办法也不少。比如有女性研究者原本姓氏Y开头,嫁人后冠夫姓以A开头,从此排名几乎都在最前。如若一直这样发展,不知道会不会出现新一轮择偶标准:有房否?有车否?姓氏A开头否?再比如,有姓氏为C开头的导师,从来不找A、B姓氏开头的导师合作,这样他自己的名字永远在第一位。

2012年,发现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的文章发表在期刊《Physics Letters B》上。文章署名用了一个团队名——“CMS collaboration”。很短是吧?但是,文章正文只有13页半,文末作者清单却列了15页半,作者人数近3000人。该团队2015年与另一团队联合发文,作者数量超过5000人。

对于贡献相同的作者,并列一作是很常规的做法。

但很多奇葩的学术成果认定规则不承认并列一作的贡献。于是在某大牛的组里出现过这一幕。三个贡献相当的作者都想要独立作为一作的位置,经过协商后,最终选择抓阄决定。实力相当,要想出头,还得拼运气。无独有偶,2011年发表在《Science》上的一篇文章,排名第一第二的作者和排名最后的两位作者是靠掷硬币来决定。有趣的是,排名最后的作者叫做Murphy,希望他不是因为遭受了“墨菲定律”的诅咒。

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还有通过一场25局的槌球比赛来确定文章作者排名的。看来署名这事儿,完全可以发挥一下想象力。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物理学家Jack H. Hetherington在撰写论文的时候听同事说用“We”好像比用“I”好一些。他听从了这个建议,和自己宠物猫组了团。署名时把自家猫还写成了第二作者。为了不被熟人发现,Jack还给这只猫取了个笔名——F. D. C. Willard。

这只原名Chester的暹罗猫扬名天下,不但收到了学术会议的邀请,还拿到了一个教职的offer。现如今,wiki百科上还收录了关于它的词条。

文章发表被收录进数据库后,发现署名错误怎么办?这种情况下,期刊是没办法直接从网页上把文章删掉的。但是可以重新写一份正确的,并以correction的形式发出来。笔者随手检索了JACS期刊最近十年的correction,竟然有一半跟署名有关。最多的就是拼错了名字或者搞错了通讯地址:或是需要增减作者,这种情况下排名必须也得说清楚。

1946年两位华人物理学巨子杨振宁和李政道开始了一场划时代的合作,两人都曾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先生。他们共同提出的“宇称不守恒”让两人于1957年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此时,杨振宁35岁,而李政道只有31岁。奥本海默曾说,这两位年轻人坐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草地上讨论问题,是一道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致。可惜的是,两人最终分道扬镳。

根据季羡林之子季承所著《李政道传》的记载,杨振宁与李政道失和的原因,正是论文署名。在第一篇论文完成后,按当时惯例,署名按姓氏字母顺序,应是李先杨后。但杨振宁提出希望排在前面,因为他比李政道大四岁。在第二篇论文署名时,李政道说服杨振宁按国际惯例改了过来。但署名问题给二人带来龃龉,李政道决定不再与杨振宁合作。

人工避孕药的发明人,一辈子没拿到诺奖的多才多艺的化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发明家名人堂成员卡尔·杰拉西(Carl Djerassi)在整个学术生涯中发表的论文超过1200篇,对论文署名的各种规则和潜规则了然于胸。他曾经为了追求一位读文学的女子,写出一部惊世骇俗的小说——《诺贝尔的囚徒》。

书中对署名问题有一大段精彩的讨论,作者从导师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实验学科中导师即使没有在第一线完成实验,也可以在最终论文中署名。

在学术圈还没这么功利的年代,按照音序署名似乎是主流。而今天,科研共同体只承认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贡献,其他作者的贡献也被etc. 隐藏掉。署名第一第二就是天壤之别。但署名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珍惜学术声誉、抵制学术不端,仅在署名这一环节,也同样任重而道远。

2018年4月,中科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就学术论文署名中常见问题或错误发出10点提醒(简称《诚信提醒》)。专门针对论文署名失范事件和科研不端举报实例制定,并强调全院科研工作者在学术论文署名中应时刻注意并改正一些常见问题或错误,以高度的责任心,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UUID: e715e47a-70b9-40a9-a32b-2d7cf88a9501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科学大院公众号-pdf2txt/2019年/2019-02-12_猫都能署名,为啥我不行?!.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