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临近,我也不免开始为饭局忧虑:要不要偷偷玩手机呢?被长辈们发现怎么办?是不是很没礼貌?可是,聊天不在同一频道;七大姑八大姨谈起“别人家的孩子”;遭遇“你有对象了吗”、“你月收入多少”、“买房了吗”的走亲戚三连抑或是开屏孔雀一样的老同学对你施加同伴压力,这些场合接话实在是太过为难,低头玩手机或许是能维持礼貌假笑的最后掩饰。
在一些极度压力或者尴尬的场合,贴身又贴心的智能手机可能是我们唯一的安全港湾。
人们一般认为饭桌上的尴尬是大家都在玩手机、缺少面对面的互动带来的,不过,这个因果也可能得倒过来:就是因为场面过于尴尬,大家才纷纷玩手机,让我们的意识从不舒服的场景暂时抽离。
加州大学的最新研究表明,在一些尴尬的社交场合,手机的陪伴能给我们带来宽慰,并且缓解孤独感——哪怕我们并没有按亮屏幕,仅仅是知道手机就在兜里,就足以缓冲我们被排斥在交际外的负面感受。拥有手机提醒了我们,在屏幕那端还有着支持我们、喜爱我们的人,从而营造出一种安全的氛围。不管有没有真的在联络,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被关怀的宽慰与喜悦。
研究者John Hunter表示,手机成了每个人背后的人际交往网络的象征。
把注意力从环境中的焦虑源,转移到手机和手机中的人际关系上,能让我们不再觉得自己孤立无依,也增强了我们的安全感。研究测量了人们在社交孤立时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参与者需要填写问卷和提供唾液样本,之后被留在空房间里的一张小桌子边,和另两名由研究人员扮演的“陌生人”待在一起。
为比较手机的作用,三分之一的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像他们平时一样使用手机,三分之一则被要求不能使用手机,剩下三分之一参与者的手机则被取走。两个陌生人会热火朝天地谈论某个虚构的人际关系,并把参与者完全冷落在一边。
冷落期过后,参与者需要再次提供唾液样本,并形容他们的情绪反应。
结果显示,带着手机却不能用的参与者唾液中α淀粉酶含量最低,α淀粉酶是一种应激时会升高的激素,这意味着改组参与者在冷落期过后拥有最低的压力水平。同时,两组带着手机(不管能不能使用)的参与者,比起不能带手机的参与者,都更不感到被孤立。
可见,尴尬局面中,手机的在场本身就能够缓冲一部分孤独感,不过玩手机这样的直接回避,并不能达成缓冲压力的最大效用——毕竟,我们所处的文化是抵触这种行为的,饭局上玩手机本身就让我们倍感压力。所以,感受到手机的存在、但不直接使用,是我们在尴尬时的最好选择。
该研究的协作作者Sarah Pressman认为,身体的压力反应以及被孤立、被拒绝的感觉可都是对我们的身体有害的。
该研究结果证明了在特定情况下,玩手机也能给我们带来健康,这可能是第一个指出手机对身心积极作用的研究!这样看来,以后爸爸妈妈再要拿走我们的手机的时候,就可以理(不)直气(也)壮地表示,这是我觉得尴尬时最自然的应对啦。当然,真的选择玩手机的话,也的确会让场面雪上加霜,而且也阻断了我们和身边新小伙伴的联系。
或许,尝试主动和身边的人交流所想所感、建立社会联结,能让被孤立的压力转化为建立稳固关系的动力,让人与人之间多更多真诚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