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大卫·邓宁和贾斯汀·克鲁格和这个世界分享了一个有趣的效应:他们找人参加测量幽默感、逻辑推理和英语语法水平的能力测试,发现在能力测试中表现最差的那一部分人,往往自以为表现优异,比一般人强。近20年过去,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邓宁-克鲁格效应”依然出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近日,发表在《自然-人类行为》上的一篇论文就发现,对转基因食品所持的反对态度越极端的人,对相关科学知识了解得少,反而认为自己掌握的信息更多。
尽管在科学界,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转基因食品和以传统手段种植的食物同等安全,但许多公众仍然对转基因食品抱持担忧和反对态度。在这项研究中,论文作者首先调查了501位美国成年人对转基因食品的反对程度,发现有90.82%都对转基因食品持有某程度的反对态度。
随后,受访者被要求主观衡量一下他们自己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程度,并回答15道有关科学的是非题来反映他们客观上的科学知识水平。其中,五道题目涉及遗传学知识,比如“一切植物和动物都含有DNA,对吗”。
结果表明,随着受访者对转基因食品反对程度的加剧,受访者的科学知识水平呈现下降趋势,但他们自己却感觉得自己知识水平升高了。研究者曾将人们在遗传学相关题目上表现单独抽出来分析,也曾变化调查的项目顺序,结果都得到了一致的趋势。受访者的客观知识水平(左)与主观知识水平(右)随反对态度极端程度的变化情况。在这项研究中,反对态度中的“1”代表“毫不反对”,“7”代表极端反对。
后续的分析发现,那些反对意见不算强烈的人,实际知道的少,自认为懂得的也少;而在那些反对态度极端的人里,情况却是反过来的——他们实际了解得少,但觉得自己了解得多。随后,研究者又调整客观知识水平的评价方法,另外采集了一批包括美国、法国和德国受访者的数据,结果也发现了类似的效应。在这三个国家,人们对转基因食品表现出的反对态度越极端,他们自以为的懂行程度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就越大。
在传统的科学传播观点看来,公众如果在特定议题上与科学界的共识相左,往往意味着公众在这个议题上缺乏足够的科学知识。基于这种“知识缺失模型”,科学传播者们投入大量的精力,致力于给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寄望人们学习得多了,想法自然就会与科学界的共识趋于一致。然而,这样的努力往往收效甚微。
这些关于转基因议题的研究结果,恰恰反映出基于这个模型来传播科学的漏洞——人们对特定事物的态度,并不纯粹取决于他们对这件事物的客观了解程度。具体到转基因食品上,影响公众态度的因素更为多样,因素之间的互动也更为复杂。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固然是千古名训,但在实际生活中,要人人都怀揣这样的坦诚和自知之明去决策却是相当困难的。
诚如研究者们在论文中指出的:“那些最强烈地反对共识的人诚然是最需要教育的,但同时他们也是最不愿意学习的。”因此,想要消弭他们与科学界共识之间的分歧,无法通过单纯的知识分享来实现。考虑到对自身知识水平的过度自信会使人不愿意接受新的信息,想要让公众改变既定观点,也许还得先使大家认识到自我感觉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