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看到的绿色和冬天看到的绿色不一样?

作者: Kiwid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18-12-30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发现,人们在不同季节对颜色的感知有所不同,尤其是在夏天和冬天对黄色的感知波长有显著差异。这一发现揭示了人眼在不同季节对颜色的感知变化,可能有助于人类在环境变化时保持视力敏锐。

春天是绿色,夏天是红色,秋天是黄色,而冬天是灰白色。这是提到四季之后,大家一般都会想到的代表色彩。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固定思维,除了我们眼睛实打实地看到的以外,还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就被“告诉”春夏秋冬就该是这几个对应的颜色。

可你有没有想过,同样都是原谅色绿色,你在春天看到的和在冬天看到的一样吗?科学家们也开了这样一个脑洞,还付诸了实验来验证这一怀疑。说到这里,熟悉AI一贯风格的果壳er们应该知道实验结果了——真的不一样嘿!

来自英国约克大学的科学团队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选择了相比之下受影响更小的黑屋,然后对着他们切换颜色,让他们选出认为最标准的黄色(不是鉴黄师),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数学计算均值得知:在夏天感知到的标准黄色波长要比冬天更短。他们猜想人眼这种奇特的功能并不是突然切换,而是逐渐变化的过程,也许能帮助人类在环境变化时保持视力敏锐,同时对季节变化进行视觉补偿。

这个发现意味着如果拿同样一张黄色卡片,人们在百花盛开的夏天看到的它,和在茫茫白雪的冬天中看到的它,在感觉上是不一样的。也就意味着你们心心念念的年假,如果拖到 10 月份再用,会和 4 月份出游的体验大有不同。除了景色本身的变化之外,眼前的景象早被你聪明的眼睛根据不同的时节加入了更丰富的色彩内涵。

当然,古代中国人也很聪明,他们或许发现春夏秋冬也一样并不是倏忽一下就自动互相切换,而是彼此之间有不断的延展过渡。中国古代利用土圭日晷等计时器,从日影入手,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日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古人以 24 节气为时节更迭的节点,又结合自己对自然万物的观察、感知,在瞬息万变的自然界中,总结出了一套农事、生活的节奏。长此以往,也形成了每个节气独属于自己的“色彩”和诗意生活。比如仲夏时节的芒种不仅是春麦的抢收期,还是晚稻的抢种期,黄绿是它的标签;晚秋霜降的低温是花青素苷合成的大好时节,花青素苷则使得霜降拥有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烂红色。

在 2018 年,路虎发现家族凭借其强大的全地形能力,探访着独属于华夏大地的最美人文与风景。在即将到来的 2019 年,我们和路虎一起精心挑选了 24 节气中每个节气最适合探访的风景和每个节气特有的物候,合作推出了 2019年发现物种日历。

UUID: e18b34cd-3c03-414f-b02b-f69412ef2022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18/2018-12-30_什么?春天看到的绿色和冬天看到的绿色不一样?.txt

是否为广告: 是

处理费用: 0.003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