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种博士,他们常常无奈于亲戚朋友的灵魂拷问——“听说你是搞药的?帮我看看这个药我能不能吃?”;他们每天在实验室里忙活,夜以继日地进行实验,一不小心就得重头再来;他们为复杂冗长的制药过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说从合成新药起需要一百步,那么他们就要在探究“如何合成”的过程迈出九十九步。一起来看看药物化学博士的日常吧!
药物化学是做什么的?
从刚读大学开始,长辈亲戚们知道我是学药的以后,不断地有人问我,我XXXX疼,该吃什么药好?我一脸懵逼,我不是医生,我不知道啊。还有的人问我:你给我看看这个药医生开的对不对,有没有副作用?我非常尴尬,虽然我能看懂药品说明书,但我真的不是临床医生,既不会治病也没有处方权,不能指导任何人吃任何药……被问多了以后,有人再跟我说“听说你是研究药的”,我的反应如下:那么药物化学到底是做什么的呢?
简单地说,我们不是研究如何吃药,而是寻找有可能成为药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以是天然的,动物或者植物身上提取的,也可以是实验室合成的。
药物化学PhD的日常作为一个合格的合成药物化学的博士生,需要对化学药物研发的流程有深刻的了解。在合成之前,首先要对化合物进行精心的设计。
设计化合物的方法有两种——表型筛选(phenotypic screening)和基于靶标的化合物筛选(target-based screening)。表型筛选通常会参照已有活性的天然产物,对这些天然产物进行结构的改造,希望能发现活性更好、毒性更小、更具备成药性的化合物。
基于靶标的化合物筛选是在已经知道靶标结构的前提下,根据靶标的结构用化合物库中成千上万种化合物一一与靶标进行拼接,通常需要使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这种方法的好处是高通量,效率高,缺点是成功率比较低,因为筛出来的化合物绝大多数在进入体内以后不一定能到达靶标的位置,也就没有办法与靶标结合了。
做药不是简单事儿很多人对于新药研发有很深的误解。
他们在看了药品说明书上的药物结构以后,觉得很简单的,三两步就能做出来。严格的说,这种想法也没错——具备几年有机合成经验的人,利用已有的实验室合成手段,的确可以轻轻松松将任何药物说明书上的化合物合成出来。关键问题是,知道怎么合成药一点都不难,但是想知道合成什么才能做成药物,却难于上青天。换句话说,如果药物研发整个周期要花费100块钱,知道合成什么需要花掉99.5,知道怎么合成只值五毛。
研究什么化合物能够做成药物,就是传说中的新药研发了。
学习药物化学的感受作为一个交叉学科,药物化学也有自己天然的优势与劣势。药物化学的合成难度不高,比纯有机合成化学差的太远。由于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合成上,生物知识也比生物学科班出身的要弱。但是药物化学的学生熟悉整个药物研发的流程,对于医学、病理学、药理学、生物学和化学等各学科知识的运用要更加灵活。
具备了药学的基本知识以后,我现在对于保健品、化妆品、减肥药等等的广告态度只会默不作声一个微笑的表情:呵呵。在这里分享给大家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如果你们看到广告里面带有“纯天然”、“无任何毒副作用”、“无添加”、“包治百病”等等这些字眼,那它百分之百都是骗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