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感染埃博拉后“奇迹”生存
图片来源:Pixabay埃博拉病毒的恶名,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这种病毒致死率高达50%,会致使病人内脏衰竭、七窍流血。成年人尚且抵御不了这种疾病,儿童染上就更是生机渺茫了。但是,这世上也有特例。据BBC报道,刚果有一名感染埃博拉的婴儿奇迹生还,而她仅仅出生了六天。为了拯救她的性命,医院对她进行了五个星期的全天候治疗。
直至本周三,婴儿的爸爸才终于将她接回家,而婴儿母亲已经因为埃博拉病情离世了。据了解,该婴儿是全世界年龄最小的埃博拉病人,被医务工作者们称为“奇迹”。
机器学习算法或能推测患者发的苏醒几率
图片来源:Pixabay处于长期昏迷状态的患者会给诊断带来巨大困难。医生很难判断这类患者究竟何时能醒来,甚至说不清他们会不会一直沉睡下去。
最近,法国的医学工作提出了一种新方法,他们想用机器学习的算法推测患者苏醒几率。巴黎沙普提厄医院的研究者分析了327名意识障碍(昏迷)患者,记录其脑电图接受声音测试前后的反应,并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其进行分类。结果表明,这项技术可以计算出患者苏醒的概率,临床表现也很好,未来有望投入日常诊断。
新研究揭示“持续性疼痛”背后的神经通路
图片来源:Pixabay
在被热水烫到的一刹那,我们通常会条件反射般地快速缩手,这被称为“反射性防御反应”。但若没来及缩手,导致烫伤,我们可能会下意识将手含入嘴中缓解疼痛,这种反应针对的是持续性疼痛。近日,来自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Nature杂志发文,阐述了后一种反应背后的神经通路。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组名为Tac1的神经元,当这种神经元失去活性后,实验小鼠在感受到持续性疼痛时就不会舔爪子来缓解疼痛,而神经元完好的小鼠则依然会这么做。这一实验结果说明,Tac1神经元对于生物采取持续性疼痛的应对行为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它也为我们带来启示:现有的阿片类止疼药针对的主要是反射性防御反应,而非持续性疼痛反应。有鉴于此,新止疼药开发更应该考虑后一种反应。
一亿年前的恐龙脚印“宝库”现身英国
图片来源: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在1~2亿年前,地球上随处可见恐龙的身影,它们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大量骨头化石,还遗留了宝贵的“脚印”痕迹。这不,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就发现了一个位于英国南部的恐龙脚印“宝库”。该地区的恐龙脚印痕迹形成于白垩纪,距今约有1亿年历史。它们原本藏在岩石地层中,但随着海岸侵蚀而逐渐暴露出来。
目前,科学家们在这里一共发现了85只脚印,尺寸从2厘米到60厘米不等。这些脚印保存状况很好,有些甚至连皮肤和鳞片的痕迹也清晰可见,人们至少能从中辨认出7种不同的恐龙。学者们认为,如此大批量保存完好的恐龙脚印化石极为罕见,可以让我们了解当时哪些种类恐龙喜欢生活在一起。
科学家发现翼龙有4种羽毛状结构
图片来源: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翼龙是一种会飞的爬行动物,与恐龙是近亲,生活在距今2.3亿年至6600万年前。很早以前人们就知道,翼龙体表覆盖着一层“毛发”,但是这些“毛发”与鸟类羽毛截然不同。本周,南京大学等机构发表的研究表明,翼龙不仅有羽毛状结构,而且还有4种之多。利用高倍显微镜,研究人员在内蒙古发现的翼龙化石身上找到了4种羽毛状结构,包括简单的独根状羽毛(类似头发)、成束的细丝状羽毛、两侧分簇的长丝装羽毛,以及羽绒状羽毛。
据悉,这4种羽毛状结构此前只在恐龙身上发现,而这次却出现在了翼龙身上。这意味着,恐龙和翼龙的共同祖先很可能就已经长出了这样的毛发,而后遗传给了这两个类群。
德国科学家突破高温超导纪录
研究者Mikhail Eremets
图片来源:Max-Planck-Institut für ChemieCarsten Costard超导,是指通电材料的电阻趋近于零的现象。
在超导状态下,通电时的损耗会被降到微乎其微,并能够应用在核磁共振、磁悬浮列车、高速计算机等领域。但是,人类想实现超导就必须让温度足够低,这极大地阻碍了技术普及。为此,许多科学家一直在改进通电材料的成分配方,努力在较高温度下达到超导状态。一开始,人类只能在零下200多度的实验室实现超导。近两年,这一温度已经被提升到零下70度左右。
本月,德国马普学会的材料学家叶列米特(Mikhail Eremets)则宣布,他的团队利用新材料创造了新的高温超导纪录:零下23摄氏度。相比于之前的研究,德国科学家的新纪录无疑是巨大进步,也让我们离超导技术走进生活的那一天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