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

作者: 刘汉杰

来源: 百科知识

发布日期: 2018-12-22

冬至是冬天的第四个节气,在中国传统生活中既是节气也是节日,有多种别称,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源于古人对日影的观测,通过竿影测日、土圭测日、圭表测日等手段记录日影变化,形成节气概念。冬至日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古人认为阳气始生、万物萌发,因此有祭天、贺冬、吃馄饨、汤圆、年糕、饺子等习俗。

冬至是冬天的第四个节气。冬至之“至”有极至之义,“冬至”意为严冬到了。在中国人的传统生活中,冬至是节气也是节日,有“亚岁”“冬节”“长至节”等别称,民间又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年节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传统节日,以冬至比肩年节,足见其在传统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节气的创设源于古人对日影的观测。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每个物体都有影子,影子的长短和方向会随着太阳的移动而发生变化。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这种变化,并借助特定的手段记录下这种变化,由此形成了昼夜、四季、节气等一些基本的时间概念。古人对日影的观测大致经历了竿影测日、土圭测日、圭表测日等几个阶段。

在平地上竖一根竿子,用以观察日影的变化,这是最原始的测量日影的手段——竿影测日。其后发展出了土圭测日,“土”是度的意思,“土圭”是玉刻成的尺子,把它放在平地上,可以更精确地量出竿影的长短。再后则有了圭表测日,垂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铜柱或石柱称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铜尺或石尺称圭,用圭表测日影可以更精确地定出一年四季和二十四节气的发生时刻。

古人通过观测发现,一年之中日影的长度每天都在变化,其中,夏季的一天日影最短,冬季的一天日影最长,古人称这两天为“日至”:一个为“日南至”,也称“夏至”;一个为“日北至”,也称“冬至”。至迟在春秋时代,古人就已确定了夏至、冬至这两个节气。

冬至是农历十一月的中气。据《逸周书·时训解》记载,冬至有“三候”:“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古人以阴阳解释气候的变化,阴代表冷,阳代表热,四季的变化源于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夏至阳气达于极盛,阴气始生;冬至阴气达于极盛,阳气始生。因此,元人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从自然时序上来看,冬至是一年之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岁之首。在历法颁行之前,冬至就是古人生活中的新年,周代历法以子月(夏历十一月)为正月,又以冬至为新年。在古人看来,冬至阳气始生、万物萌发,是个吉祥的日子,相应地产生了一些庆祝活动。

天子在冬至要祭天。据《周礼·春官》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祇物魅。”依据天圆地方的观念,周天子冬至圜丘祭天、夏至方丘祭地。冬至祭天作为“国之大典”一直被后世帝王继承了下来。北京天坛祈年殿就是明清帝王祭天的场所。延至西汉时,汉武帝颁用太初历,以夏历正月为岁首,这才把正月和冬至离分开来。冬至虽然已不再是年节,但视冬至为节日的观念却一直存续下来。

汉朝冬至官府要贺冬,官员也例行放假;唐宋时,冬至节一如年节。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明代以后,冬至节出现了民间与官府的分野。据明人谢肇淛《五杂俎》记载:“今代长至之节,惟朝廷重之,万国奉表称贺,而民间殊不尔也。”在后世民间,冬至节的习俗有所消减,惟东南传统吴地为盛。

据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记载,吴中冬至节俗甚至超过了新年,当地有“肥冬瘦年”的说法。又据《吴中岁时记》记载:“郡人最重冬至。先日,亲朋各以食物相馈遗,提筐担盒,充斥道路,俗呼冬至盘。节前一夕,俗呼冬至夜。是夜,人家更迭燕饮,谓之节酒。女嫁而归宁在室者,至是必归婿家。家无大小,必市食物享先,间有悬挂祖先遗容者。诸凡仪文,加于常节,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谣。”

传统以冬至为计算时气的起点,如俗语说“冬至离春四十五”(冬至后45日是立春)、“冬至百六是清明”(冬至后106日是清明),等等,皆以冬至日为时气的坐标点。

从冬至日开始,古人还有数九的习俗。此俗早见于南北朝时期。据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敦煌文献《咏九九诗》应该是目前所见最早被记录下来的数九歌:“一九,万叶枯萎,鸿雁南飞;二九,单衣觉寒,群鸟夜投高宿,鲤鱼游入深潭;三九,朔风凛冽,荒原地冻,水面结冰犹如冰桥……”我国华北地区的数九歌又与江南地区不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除了数九歌,古时还有九九消寒图,即在一枝梅花上画出八十一个花瓣,用色笔日涂一瓣,瓣尽而九九出。据明人杨允孚《滦京杂咏》自注中说:“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涂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成杏花,即暖回矣。”也有只画八十一个圈,排列九行,每行九个圈,根据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的原则,从冬至日起,日涂一圈,以记录天气变化的情况。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填字的数九游戏,即对九个九笔画的字进行涂描,这九个笔画中空的字,组成一个独立的文句,从冬至日起,每天依笔顺描画一笔,九天成一字,九九尽则文句成。

作为传统生活中的大节,冬至节各地也有一些应节食俗,兹举几种如下:

吃馄饨。馄饨也称“扁食”“抄手”“云吞”,古人认为它是一种密封的包子,没有七窍,因此称为“浑沌”,书为“馄饨”。南宋时有临安人冬至吃馄饨祭祖的记录,老北京也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之所以冬至吃馄饨,清人潘荣陛在《燕京岁时记》中说:“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以馄饨寓意混沌,吃馄饨寓意蒙昧初开。

吃汤圆。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汤圆是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食品,在我国南方,冬至做的汤圆又叫“冬至团”,用以祭祖、馈亲和家人食用。冬至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冬至那天,天还未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围坐吃汤圆。冬至吃汤圆,除了表示太阳(阳光)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圆满的象征。除此之外,民间还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吃年糕。杭州人冬至要吃年糕,而且一天之内所吃的年糕又有所不同: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冬至吃年糕,寓意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吃饺子。医圣张仲景是河南南阳人,相传他曾在长沙为官,告老还乡之时适逢大雪纷飞的寒冬。他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们衣不遮体,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以羊肉、辣椒等一些驱寒食材为料,煮熟、剁碎,外裹以面皮,做成一种形似耳朵的食物,煮熟后分发给乡亲们食用。大家吃过之后,冻耳朵都治好了,以后南阳地区便有了冬至“捏冻耳朵”的习俗。

在中国传统社会,冬至又是古人祭孔、拜师的日子。据清末河北《定兴县志》记载:“冬至,释菜于先师孔子,师率其弟子行礼。弟子拜师,朋友互拜,谓之‘拜冬’。教授于家者,以此日宴饮弟子,答其终岁之仪,多食馄饨。”“释菜”也称“释采”,是古人初入学时用芹藻之类的植物礼敬先师的一种仪式。在山西虞乡县,冬至祭孔、拜师的礼俗很有特点:“各村学校于是日拜献先师。学生各备豆腐来献,献毕群饮,俗呼为‘豆腐节’。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圣人,是知识的化身,古人借助这些仪式化的祭拜活动,有尊崇先贤启智之用,也有感念老师开蒙之意。

UUID: e9b36c7c-759e-4829-afb3-119bc9ad6177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百科知识公众号-pdf2txt/2018年/2018-12-22_冬至大如年.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87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