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十分落后,公路、铁路等建设等级较低,通车里程短,覆盖地区少。城市居民日常出行主要依靠烧煤的公共汽车和自行车,对普通民众而言,私家车尚属遥不可及之物。城市间的铁路交通,主要依靠老式蒸汽机车牵引,车厢以绿皮火车为主,不仅票源紧张,而且舒适度较差,车厢内空间狭窄,人多拥挤,夏天闷热难耐,冬天异常寒冷。
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工业体系建设渐趋完备,自行车、三轮车、公共汽车、电车等已成为大中城市必备的交通工具。那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并称为结婚“三大件”。与此同时,一批响亮的自行车品牌纷纷涌现,如永久、凤凰、飞鸽等。每当上下班高峰时,庞大的自行车队伍宛若滚滚洪流,穿梭于大街小巷之中,成为那一时期中国人共同的记忆。中国也由此博得了“自行车王国”的美誉。
在一些城市里,电车是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那时的电车造型极为奇特,圆滚的车头带着大圆灯,身后拖着两条“大辫子”拉线杆,与电网接触时还不时蹦出火花,“刺啦刺啦”的声响和一闪一闪的电火花,成为孩童们的神奇记忆。
80年代末,出租车开始奔驰于城市的大街小巷之中。当时,乘坐出租车是很时髦的出行方式,乘客主要是外国人、港澳台同胞以及经商之人。高昂的收费和定点、定时的私人服务,让大部分人望而却步,乘坐出租车一度成为高收入阶层的身份象征。
迈入20世纪90年代,摩托车开始在沿海地区流行开来,尤其是个体户的纷纷涌现,摩托车已成为这一阶层的标配。1984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播出的喜剧电影《雅马哈鱼档》在全国热播,摩托车成为广州城市繁荣的标志之一。一些国外知名品牌,诸如雅马哈、本田、铃木等横空出世。
与摩托车一同进入中国市场的,还有各式各样的小轿车。早期的小轿车,主要从邻国日本以及苏联、东德等社会主义国家进口。那一时期,私人购买小轿车尚有诸多限制,只有专家、教授、演艺明星等特定人群,方可通过特批手续购买私人汽车。这些人也由此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拥有私家车的群体。
90年代初,中国汽车制造企业开始尝试与国外知名同行合作研发中国本土品牌汽车,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一汽大众”。1991年2月6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和德国大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合作,双方共同出资组建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此后,奥迪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也加入合作行列,桑塔纳、捷达、富康等中外合资品牌轿车,逐步占据了中国汽车市场的主要份额。
进入21世纪,中国高速铁路以让世界惊叹的速度阔步向前。中国高铁以新的速度领跑世界,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实现了新的飞跃。交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民众日常出行不可或缺的工具。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历程,人们的出行实现了速度上由慢向快、方式上由单一向多样、出行体验由拥挤难耐到舒适休闲的巨大转变,并由此擘画出新时代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