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子到底会不会飞?

作者: 鸟人Robbi

来源: 物种日历

发布日期: 2018-12-13

文章探讨了家鸭是否会飞的问题,追溯了家鸭的历史和驯化过程,以及家鸭与野鸭的区别。文章还提到了家鸭的驯化时间和基因组变化的研究,以及家鸭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上上周末,我带着一群大人、孩子在城郊的湿地公园里观鸟,参加的人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正规使用望远镜,第一次认真观察其实就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野鸟。走到一处,湖对岸突然冒出来两个人,将水中休息的野鸭惊飞了。这时,一位家长脱口而出:“啊?!鸭子居然能飞啊!”顿时引发了大家的一阵爆笑。

不过回过头来仔细一想,貌似有此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数。是谁给了人们这么大的勇气,啊不对,这么大的误会,以为鸭子就不会飞了呢?这个锅,恐怕还得今天的主角——家鸭(Anas platyrhynchos domesticus)来背了。

今天很多人把“家鸭不会飞”的刻板印象顺手套到了野鸭身上,然而我们的老祖先在这方面就要睿智不少。他们称野鸭为“凫”[fú],家养的鸭子则称作“舒凫”或“鹜”[wù]。此处的“舒”是形容词,指动作迟缓。这说明古人早已意识到了两者之间存在差别,并直接给予了不同的称谓。那么,野鸭是在什么时候变成家鸭的呢?

文物中,一窥家鸭与人的关系史

1953年秋至1954年夏,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郑州二里岗一带对商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功夫不负有心人,考古队员们最后发现了大规模的战国墓葬群,出土了丰富的遗存文物,其中以陶器和铜器的数量最多。而在彩绘稀少的陶器当中,两件彩绘陶鸭显得尤为出众。

这陶鸭为泥质灰陶,其上带有彩绘,惟妙惟肖地塑造了一只引颈抬头的飞鸟形象。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扁扁的嘴,让人不由得一下子就跟所熟悉的鸭子联系了起来。更为传神的是,鸭嘴绘以黄色,而两足则绘以红色,跟现实中的绿头鸭(A. platyrhynchos)有着蛮高的匹配度。

然而,这两件彩绘陶鸭还不是我国出土文物当中最早跟鸭有关的器物。其实,早在商周时期的玉器和青铜器中就已经出现了似鸭的艺术形象。1975年,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土了一件商代晚期的石鸭,造型朴实而生动。当时的人们应该对鸭子有了很好的观察,才会对其形态有如此传神的表达。那么,这是否说明商代已经实现了家鸭的驯养呢?

已知最早的“凫”字出现在出土的西周中期青铜器上镌刻的金文里。1955年,在辽宁凌源市还发现了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鸭尊,也被称作“凫尊”。这件尊器制作精美,生动传神。要知道“尊”是当时的酒器造型之一,而鸭尊则是较为常见的器型。“凫”字的出现和鸭尊的普遍使用,应当表明至少在西周时期,先民们跟“凫”之间已经发生了比以往更为紧密的联系,甚至可能已经开始驯养家鸭了。

据推测,我国民间普遍饲养家鸭可能兴起于春秋时期。到了两汉,鸭已经成为了三大家禽(鸡、鸭和鹅)之一。考古发掘也为此提供了佐证——从战国至唐代,墓葬中出土陪葬鸭俑的地理范围颇广,几乎涵盖了华北、华中和华东等地区,涉及了今天的14个省之多。而从汉代开始,这些作为墓主人地位和财富象征的陪葬鸭俑数量逐渐增多,形制也趋于多样,反映出鸭与人们生产生活日益密切的关系。

这表明至少从战国时期开始,鸭就已经渐渐为大江南北的人所熟悉。确认野生祖先正是家养动物起源研究中最基本的一个问题。家鸭究竟是哪一种野鸭驯化而来的呢?就连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都关心过家鸭的起源。当时,许多人相信不同品系的家鸭起源于不同的野鸭种类。但多数的博物学家却认为家鸭只起源于绿头鸭。

达尔文在自己的著作《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中,引用了休伊特先生在饲养绿头鸭时所观察到的变化——仅仅在圈养两三代之后,原本野生的绿头鸭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它们体型变大,腿脚变得更粗壮,雄鸭颈部的白色环开始变宽,初级飞羽也开始出现或多或少的白色。跟绿头鸭相比,经过驯化的家鸭在羽色、体型乃至行走姿态上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家鸭体型明显肥大,羽毛也较为松散,绝大多数都已丧失了飞行能力。

在繁殖方面,绿头鸭在野生条件下多为一夫一妻制,雌鸭每年通常只产一窝卵,每窝9~13枚;孵卵和育雏都由雌鸭单独承担,孵化期为26~28天。在家鸭中,为了保持较高的产蛋率,雄雌比例往往在1:4到1:6之间。蛋用型雌家鸭每年可产蛋220枚以上,但它们已经丧失了孵化习性。过去,个人散养的家鸭所产的少量鸭蛋多借由母鸡代孵,如今大型养鸭场则采用人工孵化。

2018年4月,由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科研人员主导的一项国际合作研究,为揭开家鸭驯化时间及这一过程中基因组发生的变化提供了重要线索。通过对2个绿头鸭野生种群和7个家鸭品系共计78只个体的全基因组重测序及分析,人们发现家鸭的驯化时间发生在距今约2200年前(战国时期)。

该研究还支持家鸭的驯化是一个单次发生的事件,而今天所见的肉用型和蛋用型家鸭的分化,是在驯化之后朝着不同目的进行了人工选择的结果。通过比较野生绿头鸭和家鸭品系的基因组还发现,家鸭中与大脑、神经发育以及脂类代谢相关联的基因与绿头鸭存在较大差异,可能在驯化过程中受到了高强度的人工选择。

还要说明的一点是,中国饲养的家鸭品系还有一部分起源于中华斑嘴鸭(A. zonorhyncha),它们的嘴多为深色,但在嘴端有着明显的浅色区域,同时往往有着醒目的白色眉纹。此外,现在市面上还不难见到起源于南美疣鼻栖鸭(Cairina moschata)的番鸭。这两种起源不同的家禽也属于广义上的“家鸭”。

这两天凛冽的寒潮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肆虐,一只刚出炉、香气四溢的烤鸭,或是一碗热气腾腾的鸭血粉丝汤,又或是一份鲜香扑鼻的卤鸭,一定能给寒冬中瑟瑟发抖的我们带来莫大的慰藉。鸭子可食的部分给我们提供了御寒的热量,而由鸭绒填充而成的绒服或绒被则是保暖的必备品。

UUID: 600523cf-69cc-4fbb-9497-71df8968b292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物种日历公众号-pdf2txt/2018年/2018-12-13_你说,鸭子到底会不会飞鸭?.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