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底,纵贯浙东沿海的世纪工程“三门湾大桥”即将竣工通车,成为我国沿海高速网的又一个标志性工程。“三门湾”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海湾,在晚清时期曾名噪一时,一度掀起了令世界瞩目的外交风波,起因就是意大利蓄意强行索租三门湾事件。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正流亡日本的康有为还兹念不忘三门湾,作有《闻意索三门湾,以兵轮三艘迫浙江,有感》,感慨“凄凉白马市中箫,梦入西湖数六桥。绝好江山谁看取?
涛声怒断浙江潮”。拨开迷雾,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历史的真相。
1899年2月,意大利公使马迪讷奉罗马当局之命,向清政府正式提出租借三门湾,租期为50年,具体协议条款参照中德签署的《胶州湾协定》。除此以外,意大利还妄图谋求得到从江西鄱阳湖到三门湾的铁路修筑权。为了显示这一决心,意大利增派三艘军舰驶往中国海域。罗马当局还密电马迪讷,尽管意大利政府无意开战,但索租的想法不能不让清政府明了。为此,马迪讷立即起草照会,并将其呈递给清政府的总理衙门。
出乎意料的是,清政府不仅断然回绝,还一反常态地“有意违反外交惯例”,将照会不拆封,原件退回给意大利公使。1899年3月5日,总理衙门在致英国公使窦纳乐的信中透露:“本衙门决不能接受意大利的要求,而且考虑到与意大利公使就此事进一步理论,无非是浪费笔墨,所以将原件退回马迪讷先生。”意大利获悉后大为震惊,深感奇耻大辱。
3月8日,意大利政府批准马迪讷的请求,准备向清政府递交最后通牒,指出“如果中国顽固拒绝意大利的要求,意大利将在四天内军事占领三门湾”。英国公使得知后,决定从中斡旋:一方面,与意大利公使商定,表明愿意就此问题与总理衙门进行交涉,指出原照会不拆封即行退回是严重违背国际惯例的,不能让中国开此先例;另一方面,由窦纳乐公使出面与总理衙门进行交涉,指责清政府的行为无法容忍。
总理衙门获悉后,回复:“退回照会决不是有意羞辱意使,而是出于对意中关系的爱护。”
这一外交风波事件很快传至意大利国内,朝野舆论一片哗然,但此时意大利尚未做好战争准备,面对窘境,踌躇不前。令人忍俊不禁的是,意大利外交部就此问题,在一天之内连续两次拍发电报给马迪讷,而且是立场完全不同的指示。第一封电报发出的时间是3月10日的12时30分,指示立即向中国政府提交最后通牒。
第二封电报发出的时间是3月10日的16时20分,责令搁置最后通牒,等待罗马当局的进一步指示。但意大利使馆管理混乱,竟然搞错了两份电报的序号。马迪讷错以为第一封电报就是最后指示,遂向清政府正式递交了最后通牒。
英国政府获知后,奉劝意大利放弃这一态度。不久后,意大利政府给驻华公使马迪讷发电报,命令其收回最后通牒。事端一出,马迪讷在清政府和其他外国公使面前丢尽了面子,也引发了意大利国内舆论的广泛抨击与批评。然而,在京其他外国公使对意大利的行径不以为然,即便是意大利所倚重的英国公使也绝非全心全意想帮助他们。
法国公使毕盛认为,英国无非是利用意大利保护其在华利益,但意大利政府野心太大,不仅蓄意鲸吞三门湾,还妄图将整个浙江省变成意大利的势力范围。这一想法,势必引起英国方面的强烈不满。毕盛还指出,俄国公使曾在公开场合批评意大利政府的侵略行径,并私下怂恿清政府抵制意大利的贪婪企图。意大利政府知晓最后通牒系误传后,又怕遭致各国反对之声,于是不得不勒令马迪讷撤回最后通牒,并督令其立即回国述职。
意大利在华外交的一出闹剧就此罢场,此事也成为欧洲外交史上的一次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