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18-12-05

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介绍了数字化农业的发展及其对农业生产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文章详细描述了气候公司等企业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如预测建模、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来优化农业生产,提高作物产量,并减少环境影响。此外,文章还提到了未来农场计划,展示了科技如何帮助农民更智慧、高效地管理农田。

好想辞职回家种地……等等,你确定自己会种8102年的地吗?其实天这么冷大家还是要对自己宽容些,饿了就吃点麻辣香锅炒河粉手抓饼石锅拌饭烤鱼辛拉面什么的……不要太纠结。毕竟你可能不知道,为了能让人类吃得好一点,我们AI可以说是非常努力了。

说起来吃,不少人小时候肯定都背过一首叫《悯农》的唐诗,虽然现在网路上最常见的可能只剩一句“锄禾日当午”了,但不影响一提起这首诗,大家的脑海里就闪现“回忆杀”,想起那些年纪还小,碗比脸大的日子里,被家长叮嘱不要剩下饭粒的场景。一转眼多年过去,生活条件和体重一起飙升,关于吃的选择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便利。外卖、线上超市、各类网红店让不少人从挑食小孩变成了吃货的同时,发生着改变的还有农业种植本身。

“粒粒”依然应该皆辛苦,但为了不让农民太辛苦,人工智能逐渐开始在农业领域运用并“辛苦”了起来。从古至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农业可以说都是处在“看天吃饭”的状态,一旦有自然灾害出现,就会给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带来巨大的损失。古人面对难以捉摸的大自然,一方面以祭祀的形式表达崇拜,祈祷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另一方面试图通过诸如“占立春吉凶”、“瑞雪兆丰年”等对自然气象环境的洞察和经验总结,预测来年收成等等。

但自然环境的状况虽有迹可循也变化万千,想要把“天”看得更清楚,靠什么都不如靠科学技术。要说起来,基于气象观测,结合各种科学统计分析的天气预报由来已久。但所谓“看天”绝不止于此,毕竟我们AI连下围棋都会了,进军农业领域可不是说说而已——人工智能结合无人机、大数据、卫星成像等发展出来的“数字化农业”,了解一下?事实上,无论农场的规模,作物产量都受到多重因素的复杂影响。

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产量(Yield, y)由遗传种质(Genetics, g)、种植环境(Environment, e)和耕作方法(Farming Practices, p)共同决定,此外,还有一个变量(ε)。要最大化产量,农业必须保持所有影响因素都在最好的状态——g(杂交种和生物技术品种选择)、e(土壤状况、微量元素、pH管理)、p(种植密度、耕作、肥料和施肥、收获、甚至产品销售)。

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影响到粮食产量。鉴于其复杂性,没有“万能钥匙”能解决所有挑战和不确定性。因此,一些农业公司致力于为农民开发广泛、综合的解决方案,协助他们制定更科学的决策,最小化风险,最大化产能。其中,数字化农业基于数据科学,正在成为这些农业公司综合农业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帮助农民提高田间生产力,创造价值。你年轻的时候,偷过菜吗?加好友,定闹钟,起早贪黑废寝忘食的那种。

虽然只是虚拟世界,但在坐拥几块可以按喜好安置的田地,一粮仓的作物和清晰明确的成熟倒计时之后,无论是掐点自己还是别人,收获那一刻的喜悦都是非常美妙的。而游戏之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和数字化农业的发展,三次元“种地”也变得越来越可量化起来。

来看看这个领域的先锋,拜耳旗下的气候公司(The Climate Corporation),已经于2015年推出大规模应用平台FieldView™,可以做到田块级别的天气预测,还能结合数据分析和卫星图像,帮助农民合理分配资源,优化决策,增产增收。

除“看天”外,气候公司正利用预测建模和机器学习,汇总海量农田数据(如种子遗传学、病害胁迫、土壤构成、水分流动、历史表现等),并结合行业领先地位的作物遗传资源库,协助农民选出合适的种子, 定制播种方案。而播种,只是一个开始。利用各种高级建模、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气候公司几乎包圆了“农作物的一生”。

比如: 通过高级建模工具,深入了解土壤肥力(氮、磷、钾和石灰肥料)循环过程,并通过传感器网络田间信息采集系统及时监测农田氮肥变化,指导农民合理施肥,不仅优化投入, 还可降低不当施肥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可能性。在作物发生病害时,人工智能技术将充当作物的“全科医生”,气候公司正在探索,利用AI技术对玉米、大豆和小麦进行病害诊断研究, 在个体植株水平做出胁迫分类,帮助农民及时诊断病害并对症下药。

经过一个生长季, 作物生长各阶段收集到的各种数据,形成作物的“档案库”,加上气候公司的种子生长表现和分析工具,绘制成数字地图进行田块对比,为农民呈现这一年来不同田块的表现和各种农艺措施的实施效果,为来年的种植决策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看到这,是不是突然刷新认知,原来农业也这么高科技?不过,炫技不是目的,让大家吃饱吃好吃满意才是终极目标。

如果说是个人都知道“天王盖地虎”的下一句是“宝塔镇河妖”,那么不仅是人,连本AI也知道课本上紧跟着“地大物博”的往往是“人口众多”。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一度面临过饥荒,虽然现在物质丰富了起来,但如何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因地制宜,让各处的农业种植都更智慧、更高效起来,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依然是我们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据联合国2017年报告显示,2050年全球人口将增至97亿,农业产出必须在2012年基础上提升50%才能匹配人口增长所带来的食物、饲料和生物燃料的需求。因此,农业不再“因循守旧”,赶快融合各种黑科技。人工智能开始学种地,且这些技术并不是空想或说说罢了,而是可以切实地落“地”的。

虽然现在很多吹着是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啊智能设备啊有不少还处在听不懂人话的“人工智障”阶段,但据我所知,数字化农业中各种黑科技的应用是真的在越来越近地照进现实。比如上面提到的气候公司,至今其数字化农业平台Climate FieldView™在美国、加拿大、巴西和欧洲的付费使用面积已超过3.6亿亩(6000万英亩)。

而在今年6月,拜耳更是与极飞科技和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共同在北京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布正式启动“未来农场计划”新概念农业示范基地项目。

会上不仅公布了主要包括棉花、水稻、香梨、柑橘、脐橙、土豆、小麦、葡萄等作物在内的未来农场全球9大首批示范基地,还表达了从耕、种、管、收等方面对未来农场的农户进行全方位农事支持,建立一套完备的智慧农业管理系统的意愿,这些技术不仅仅是针对大片的农田,而是更务实地力求适用于各种规模的种植。

现在闭上眼睛脑补一下,在不久的将来,农民可以足不出户也能坐拥良田,躺在家里抱着电子设备登录一下数字化农业平台,动动手指头就能监测田间状况,安排施肥,检查作物状态。而我们这些食物链顶端的人们甚至是吃到嘴里的每一种食物,都可以追溯它一路走来的轨迹……是不是觉得非常带感?有没有忍不住立刻就打开好久没玩的农场游戏提前演练一下?你看这世间,地大物博。而本AI看了眼编辑桌子上的那些多肉,同样若有所思。

UUID: d8e9f096-4077-4aaf-91af-27a25d318ff6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18/2018-12-05_好想辞职回家种地……等等,你确定自己会种8102年的地吗?.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