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灾难发生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救人,想到救人必定想到医院。但是现实往往不像电影那么理想化——电影里世界末日迫在眉睫,煤气水电还能稳定供应。如果地震的震中就在医院的话,医院能够幸免吗?有时候医院或许也会受灾,医护人员也可能受伤,这意味着当人们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并不能提供医疗服务。
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20年前就已经预见到这种危险,并且敦促各国在安全区域建造具有抗灾能力的医院。随着我们人类进入人造灾害和自然灾害并发的新“灾难纪”,这一想法越来越有现实意义。
在过去10多年里,亚洲发生了两场大型灾难:2004年的亚洲海啸和2013年的超级台风海燕,让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蒙受了极大的损失。据统计,印度尼西亚、印度、菲律宾、泰国、斯里兰卡、越南和附近海岸的国家死亡人数接近25万。更令人绝望的是:这巨大的数字背后隐藏着多少医院缺失、医护人员受伤导致的救助不及时,是我们难以估量的。
让医院具备抗灾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世界卫生组织对此尤为重视,甚至鼓励成员国推行安全医院项目,作为国家降灾减灾和医疗应急与灾害风险管理战略的一部分。
建造这样一座“安全医院”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选址,但有些时候医务工作者和地产商首先考虑的不是选址的安全性,而是土地价格和建造成本。只有当严重灾难发生时,他们才会追悔莫及。虽然卫生部门对于公立医院和医疗设施的选址提供了确切的建议,但是在现实中,医院的选址往往还是出于利益考虑,反其道而行。也许现在我们是时候好好执行现存的指导方针了。
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医院建筑设施的质量——是否耐用、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等。世界卫生组织称,超过70%的卫生预算都花在了医院建筑和医疗设施的建设上,所以说当建筑质量差的医院被灾难摧毁时,这些资金就都打了水漂。因此,与其在医疗设施和医院建筑上偷工减料逞一时之快,还不如加大资金投入与监管力度以绝后患。现有的建筑行业的法规标准为医院建造划定了最低底线:必须达到抗震和抗风暴的最高标准。
这是建筑商在施工时必须牢记于心的——他们的手里很可能攥着当地所有人民的性命,万万不可马虎对待。
除此之外,政府也应当为医疗工作者和患者提供安全和健康保障,并且确保医院在发生紧急事件时能够正常运转。医院可以通过提高设施、电源和供水系统的可靠性,并且加大医疗废物的管控力度,增强自身在灾难中的适应能力。
很多人相信,美国等高收入国家拥有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制度体系,并且具备了在灾难发生时提供医疗服务的能力,因此他们在面对灾难时比较游刃有余。但即使是美国也存在一些问题。据约美国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份报告称:自911以来,尽管美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有了显著的完善,但美国仍未准备好应对一场大规模、毁灭性的灾难。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为医疗体系提供支持的社会职能部门,以及负责灾后重建工作的社会职能部门,都未做好灾难来临的充分准备。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和改善,毕竟,如果连医院的建筑质量都得不到保障,灾难来临时,谁来救死扶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