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这个词似乎从古至今都不是一个正面的词汇,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的骨子里都有着那么一丝偷懒的想法。这并不是一件应当愧疚的事,相反,对于“省事”与“舒适”的追求,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发明创造的灵感来源与动力之一。当然,光凭“懒”这一点,人类是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高度的,毕竟发明者发明创造的过程本就是一件与“懒”背道而驰的事情。
支撑着发明者牺牲自己的时间去不断地创造新事物、推动社会进步的,也不仅仅只是因为其他人的“懒”,还因为人类最原始的探索欲、商业利益和危机感的驱使以及人类对于舒适的追求等。但在现实中,很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发明,某种意义上都是为了让人们过得更为“省事”与“舒适”。
如果我们生活在五十年前,想要对电视或者其他设备进行控制,可能需要来回跑动,这显然会影响休息日在沙发上躺着的美好生活,多功能无线遥控器的出现让我们不再需要为了换频道或者调节设备来回跑动,极大地提高了休息日的生活质量。最早的手摇式洗衣机的出现使得洗衣服更为便利,但人类并不满足于此,又进一步发明了电动洗衣机,彻底将人类的双手从洗衣服这一过程中解放出来。
为了应对不同的衣服的洗涤需求,又为洗衣机增添了更多的洗涤模式与功能。而各式各样沙发的发明,可以说是所有懒人的福音了。沙发最早的灵感来源可能只是人类嫌弃坐在石头上太硬而铺垫了一些干草,发展到后来,为了休憩时更舒适而制作各类有软垫的座椅床榻,再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变成了今天形形色色的让我们一躺就是一整天的沙发们。
这些发明看似只是一个人或者一少部分人在某些时刻的“灵光一现”,但事实上,每一项成功的发明都体现了人类这一个整体在在某一个特定时代和社会环境下的需求:人类不想多花时间在不必要的事情上,而这些发明则或多或少地提高了我们做事情的效率。说“追求懒惰或舒适”直接导致了发明的产生或许有失偏颇,但人类对于“省事”和“舒适”的追求是很多发明创造的灵感来源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即使到今天,人类在追求“舒适”与“省事”的道路上还在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发明和优化着各种事物,比如我们生活中的空调、手机、汽车、按摩椅、越来越符合人体工学设计的各种生活用品等。
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使得我们不再需要依靠自己或者其他动物长途跋涉,手机上集成了社交、支付、信息获取等我们日常生活所需的很大一部分功能,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便利(虽然与此同时我们也在手机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外卖APP的出现甚至让我们可以把原本每天必须的“出门觅食”都免除掉,而未来可能到来的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的世界则更为极端,直接将人们驾驶(和学习驾驶)的必要性都免除掉了......现代社会的每一项发明,可以说都充分体现了人类的生活态度:人们在追求效率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想要追求舒适的最大化,而在汽车这一个小空间内,人类对于舒适的追求得到了集成化的展示。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与汽车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汽车成为了几乎每个家庭的必需品。而一辆车,便是一个小世界,舒适性的设计在汽车上自然是必不可少。处于发明早期的汽车可以说仅仅只是一个代步工具,在舒适性设计上也存在着各种欠缺,乘坐不舒适不说,驾驶起来也颇有难度。而现在,汽车上每一处设计越来越多的开始为乘员考虑,力求为车内的人提供一个最舒适的环境。
汽车座椅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人的生理特征:脊柱的自然状态有一定的弧度,而舒适的坐姿, 其必要条件是能让压力最适当地分布于各脊椎骨之间的椎间盘上,净负荷量最适当、最均匀地分布于肌肉组织上。汽车上座椅的设计需要保证乘员不会以违反脊柱的自然形态坐在椅子上, 避免脊柱可能分布的不正常的压力负荷而导致的腰部不适感。同时,也需要保证腿部有足够的空间、乘员坐下时的各个关节都应在舒适的角度范围之内。
为了满足不同体型驾驶员的需求,现在汽车上的座椅往往是可调节的,如奕泽IZOA驾驶位便采用了全新的六方向调节座椅,遵循人体工程学原理,以强调肩部的造型为基础,优化后腰部及臀部支撑,减少背部下方及肌肉压力,打造出拥有全面包覆支撑性的新型运动座椅,以便让驾驶员在驾驶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最舒适的驾驶姿势。车内的空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对空间进行最合理的分配设计近年来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除了需要保证乘员进出的便利性之外,后排乘员的乘坐空间也需要满足舒适性要求,后排空间过小时,车内乘员会有一种束缚感,因此在设计车内空间时,除了需要根据人体结构对座椅进行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根据安全要求进行防下潜设计外,还需要留有一定的空间余量,以确保乘坐时的舒适性。也正是因为汽车上每一寸空间都很珍贵,工程师开始发掘和利用起汽车上各种还能够被利用的角落,以满足不同人的潜在的需求。
汽车上智能与电子配置的出现也成为了“懒人”们的福音。如果我们去驾驶一辆几十年前普通的老车,各种需要手动操作的装置可能会使我们感到抓狂。现代汽车车内的智能与电子配置可以说是为我们省下了很多不必要的操作。如果你还保留有以前汽车上的各种配置的记忆的话,你可能还会记得传统的手摇式车窗以及摇车窗的费时与费力,电动车窗的出现使得这一切都成为历史。智能车锁和一键启停功能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便利。
天窗的设计则是对于通风、采光与视野的综合考量:在车辆行进时天窗的开启,由于车外相对车内是负压,空气能更好的流通,在夏天车内温度高时,天窗的开启也能使得车内的热气较快地排出车外。视觉上的舒适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天窗的存在使得车内能很好地采光,视觉上更为开阔舒适,不会因为车内空间封闭而有太大的压抑感。
一百多年的发展使得汽车从几百个零件组成的简单代步工具,变成今天由上万个零件组成的每一个细节都在为乘员考虑的一个舒适空间和安全载具。未来的汽车会是什么样?没人可以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如果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真的能够实现并得到广泛应用,坐在汽车内被彻底解放出来而无所事事的人类,又会想出什么新的让汽车变得更为舒适安全的点子?这一问题的答案我们可能要等那个时代真正到来的那一天才能够见识到。
但毋庸置疑的是,人类的探索永远不会停止,对于舒适和省事的追求也永远不会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