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发文关注我国“超级对撞机”新进展

作者: 倪思洁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日期: 2018-11-26

《自然》杂志关注中国“超级对撞机”CEPC的最新进展,专访CEPC指导委员会主席王贻芳,讨论了项目的国际合作、经费情况和未来前景。CEPC预期于2030年前竣工,预估耗资约300亿人民币,希望通过国际合作获得部分资助。

11月23日,《自然》杂志发文关注我国“超级对撞机”——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的最新进展,并就CEPC国际合作、经费情况、未来前景等问题专访了CEPC指导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11月14日,CEPC研究工作组在北京正式发布CEPC《概念设计报告》,分为《加速器卷》和《探测器和物理卷》。《自然》称其为“勾勒出对撞机蓝图的里程碑式的报告”。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技术研发。王贻芳在接受《自然》专访时说,此前从来没有人建设过更大的对撞机,我们希望能够让经费最小化。而且CEPC的规格与以往的装置不同,我们必须证明这个方案是可行的。记者从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了解到,CEPC预期于“十四五”开始建设,并于2030年前竣工,预估耗资约300亿人民币。CEPC团队希望能够通过国际合作,在世界范围内获得部分资助。

关于CEPC的国际合作和经费支撑,《自然》文章表示,两年前,CEPC国际咨询委员会曾认为该项目缺少国际参与。此次专访中,王贻芳直言,目前CEPC的国际参与较之以往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因为国际合作仍然受限于国际伙伴的资金承诺。国际伙伴对这个项目非常感兴趣,但是他们需要得到基金资助机构的认可。他们也在等着看中国政府对CEPC的经费支持态度,而这一态度又取决于研发的成果。

目前,欧洲核子中心(CERN)正在开展一项新的欧洲粒子物理战略,一个类似的项目也将于明年或2020年在美国开展,我们希望这些也被纳入到考虑因素中。他表示,中国政府非常支持科学发展,希望投资的每分钱都用得值,但有时高能物理领域会让人失望——因为该领域并不能产出立竿见影的成果。

对于CEPC的未来发展,《自然》文章表示,如果CEPC建成,这个周长100公里的装置,将使瑞士CERN的27公里长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相形见绌。对此,王贻芳回应,现在说这是一项竞争还言之过早。他认为有不同的方案是不错的,通过仔细考查每个方案的优缺点,我们可以发现哪个方案更可行,科学共同体也会作出相应的判断。有观点认为,CEPC建成后,中国有望成为国际高能物理研究中心。

王贻芳回应,成为“中心”,将促进中国变得更加国际化、更加开放,同时为科学共同体提供更多资源。人们可能会感觉中国没有瑞士那么方便,但这个对撞机至少对中国来说是件好事。但是,我并不认为中国将成为世界唯一的高能物理中心。历史上,我们一直有多个高能物理中心,尽管如今这样的中心已经越来越少。如果你在一个领域没有竞争力,在某种意义上你将会死掉。

UUID: d7187005-9a4c-4760-ad71-c3440573ebc7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中国科学报公众号-pdf2txt/2017-2018/中国科学报_2018-11-26_《自然》发文关注我国“超级对撞机”新进展.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3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