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失去蜜蜂,人类只能再活四年。”你多半听说过这句流传甚广的谣言。爱因斯坦并没有说过这句话,而且它也不符合事实。尽管人工养殖的欧洲蜜蜂(Apies mellifera)是最常见的传粉昆虫,但只有大约30%的食用农作物由它传粉,而且大多在温带地区。在北半球,熊蜂(Bombus spp.)能传粉的植物种类比蜜蜂多。比如说,熊蜂的“舌头”比较长,可以为乌头之类把花蜜藏得很深的花传粉。
熊蜂的力气比较大,还能用高频振动的方式把有粘性的花粉从花药里弄出来,即所谓“蜂鸣传粉”(buzz pollination)。传粉昆虫种群的健康程度,是生态系统功能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换言之,传粉昆虫种群的退缩会影响植被的自然更新,传粉昆虫的灭绝会让依赖它的植物失去繁殖机会。如今,整个北半球的野生熊蜂种群都在减少,最主要的原因是栖息地破坏和农药的滥用。
前者在发达国家比较显著,因为农业集约化程度高,农田生物多样性水平很低;而且为了机械化生产,单一作物的栽培面积往往很大。后者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同样严重。上世纪九十年代,对哺乳动物和鸟类无害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开始广泛应用,而这类杀虫剂对蜂是致命的。
根据IUCN红色名录的评估,生存受威胁的熊蜂一共有22种,其中易危(VU)9种,濒危(EN)8种,极危(CR)5种,接近全世界熊蜂物种数(约250)种的十分之一。
2017年,美国环境署把5种极危熊蜂之一的锈斑熊蜂(Bombus affinis)列入了濒危物种保护法案(ESA,Endangered Species Act)的名单,这是第一种列入ESA的蜂类,意味着人们终于开始重视这类重要传粉昆虫面临的灭绝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