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诺奖得主用手机

作者: 李晗冰

来源: 知识分子

发布日期: 2018-11-24

文章讲述了作者郭熙铜教授在2011年参加德国林岛会议时,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莱因哈德·泽尔腾教授的交流经历。泽尔腾教授的平易近人和对新技术的兴趣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并激励作者在科研和教育道路上继续前行。

近年来,邀请国外诺奖得主来华出席的会议、论坛日益增多,有的干脆冠以“诺奖”,如“诺贝尔奖得主医学峰会”“2018全球诺奖获得者大会”(后改称为“2018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等。这些“诺奖大会(论坛)”遭到越来越多的科学同仁质疑,多是有名无实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有的甚至沦为中介机构赚钱的工具。

在万里之遥的德国,有一个名副其实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因为其举办地在德国博登湖畔的小城林岛,所以又称林岛会议。自1951年,至今,林岛会议已举办68届,最多的一年有60多位诺奖得主参加。自2004年起,由中德科学中心遴选中国博士研究生赴德参加林岛会议。

德国的诺奖得主大会怎么开?其效果如何?本刊专栏作者李晗冰日前采访了三位亲历者,听他们说说自己眼中的德国诺奖得主大会什么样。今日,《知识分子》刊发该系列的第二篇: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电子健康研究所执行所长郭熙铜讲述2011年参加林岛会议的经历。

我是2010年在中科大读博士时申请参加林岛会议的,2011年6月去开会时,我已是哈工大管理学院的副教授、当了一年老师了。林岛会议印发的介绍参会人员的手册诺奖得主和青年学者“同框”无分高低老幼,绝对平等会议期间,我有幸认识了德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莱因哈德·泽尔腾(Reinhard Selten)。尽管我们相处只有几天的时间,却让我受益终生——如果没有这次经历,我可能不会像现在这样健康、快乐、充实。

泽尔腾教授因为在“非合作博弈理论中开创性的均衡分析”方面的杰出贡献,与约翰·纳什和约翰·C·海萨尼一起获得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我见到他时,他已经81岁了,是德国当时唯一健在的诺奖经济学得主。2011年林岛会议期间,我和泽尔腾教授的合影。我们有幸去了泽尔腾所在的伯恩大学,拜访了他的教研室,他还给我们演示了一堂课程。

他坐在我们对面的椅子上,显得悠闲自在、乐在其中,经典的经济学问题通过易懂的例子呈现——我们都沉浸在他化大道于无形中的讲述中。晚饭的时候我和泽尔腾坐在一桌。我以前没有接触过诺奖得主,对他们崇拜有加,但不知道怎么和他们打交道。我完全没想到的是,泽尔滕先生是那样平易近人,自然坦诚。闲聊中我提到自己有每天运动的习惯,这次来林岛也是每天早上外出跑步。

他听了就很好奇:你第一次来林岛、又不熟悉当地的环境——你是怎么做到的?不怕迷路吗?我就拿出手机,向他展示我每天跑步的轨迹,给他看怎么在地图上定位什么的。他很感兴趣,详细地问我怎么用手机。听我讲完后,泽尔腾高兴地说:回去我也要学习,把手机的这些功能用起来。他兴致勃勃地笑着,像孩子一样开心。

泽尔腾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学者风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的办公桌上还摆放着当年参加林岛大会发的书:《诺奖经济学获得者介绍》、《2011年诺奖获得者经济学大会参加者个人介绍手册》。我办公桌上摆的书籍左侧的两本英文书就是林岛会议所发。无论是我的博士生导师,林岛的泽尔腾教授,当年中科大的老师,还是哈工大的前辈,他们都引导着我,在科研教育的道路上,一步步走实、走稳、走长久。

我自己现在就追求三点。第一是身体健康,每天坚持跑步或游泳;善良乐观,并积极影响我周围的人;第二就是专注于自己的研究、不断探索新的东西,保持独立精神和好奇心,努力做好电子健康科研,并转化成产业应用,服务社会。第三是培养学生,帮助我的学生们尽可能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梦想,并找到路径争取实现。

UUID: 7dd4e2d5-8fd7-4d7c-b229-264ad8fe8ec8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知识分子公众号-pdf2txt/2018年/2018-11-24_我教诺奖得主用手机.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