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哪个电影导演为设计外星生物形象而发愁,那不妨从埃迪卡拉生物群(Ediacaran biota)的化石上找找灵感。这群史前生物存活于5.7~5.4亿年前的海底,论奇形怪状的程度,它们可能比许多电影还“科幻”得多。
埃迪卡拉生物群想象复原图,颇有一番“异球风情”。图片来源:Ryan Somma / wikimedia
为了给埃迪卡拉动物群的诸多奇异生物化石分门别类,科学家们已经用上了半个多世纪的光阴。其中,有一种像芭蕉叶子一样、圆圆扁扁的生物最伤人脑筋,它的名字叫做狄更逊水母(Dickinsonia)。科学家对狄更逊水母的分类一直处在争论之中,人们甚至搞不清楚它到底是真菌还是动物。直到近期,一项发表在《科学》上的最新研究通过分子化石证据表明:这片“芭蕉叶”竟然是目前人类已知最古老的动物之一。
这片“芭蕉叶”就是狄更逊水母的化石,内含有机分子,宽度约5.5cm。 图片:Ilya Bobrovskiy et al. / Science(2017)
如果把生物进化比作演出,那么第一个盛大的开场节目肯定要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了。5亿年前的寒武纪生物之所以能为人熟知,是因为现在绝大多数动物的祖先是那时候诞生的。但早在寒武纪之前,地球上就已经出现了年代更加古老的埃迪卡拉生物群(距今5.7~5.4亿年前)。
埃迪卡拉生物群包含的生物种类极其丰富,细菌、真菌、动物全部都有。只可惜,这些生物很多是昙花一现,出现得快,灭绝得也快,只有极少的生物门类演化至今。
随着研究越来越精细,科学家们发现,想给它们分门别类真的太难了。一方面,埃迪卡拉生物群都是软体生物,所以至今化石大多残缺不全;另一方面,这些生物的形态实在是“离谱”,一个个都好像外星来客。
其实,“水母”只是它在国内常用的汉语名称而已,它们和今天能凉拌黄瓜、吃起来咯吱脆的水母可不是一回事。狄更逊水母的拉丁文属名Dickinsonia并无“水母”的含义,并且也有学者主张将它翻译为狄更逊蠕虫。
就形态而言,目前我们只知道它两侧对称,有着分节的身体和一条纵贯躯体的中心轴,形似一个表面纹理呈肋状的椭圆盘。仅凭这些信息,科学家们只能对其分类位置进行有限的推测,并且还陷入了旷日持久的争论之中。
所谓分子化石,是指化石中残存的DNA、蛋白质等肉眼看不到的化学物质,它们往往能给古生物研究提供意想不到的珍贵信息。而这一次,来自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的科学家团队则把目光瞄准了狄更逊水母的脂质残存物。
果不其然,研究者在狄更逊水母的化石中检测到了固醇残留物的信号,这说明它们确实是一种真核生物。如果再依据固醇含量的标准来进行判断的话,狄更逊水母则是如假包换的动物,而不是更原始的原生生物。
考虑到狄更逊水母的久远年代(距今至少有5.58亿年),人们在一番比较后认为,狄更逊水母是迄今为止有记录的、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
和大多数埃迪卡拉生物群的动物一样,狄更逊水母在繁盛了上千万年后最终灭绝。而在走向灭绝之前,这种美妙又奇异的生物会不会进化出了新的形态,继续存留世间呢?就姑且留着这些问题,继续让科学家们去探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