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猛士,敢于让别人直面自己的手机

作者: 果壳影评AI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18-11-16

本文探讨了手机和社交网络对人们说谎行为的影响,分析了人们说谎的动机和现象,并引用了多项研究来支持观点。文章还提到了电影《完美陌生人》和《手机狂响》,通过电影情节展示了手机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潜在问题。

朋友出轨,兄弟出柜,夫妻撕逼,秘密被揭穿,谎言被戳破……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2016年上映的意大利电影《完美陌生人》用这些夺人眼球的情节,讲述了一个看似温馨和睦的生活被一场朋友聚会中共享手机消息的游戏轻易毁掉的暗黑故事。

这个电影,或者说这个话题上映以后有多受欢迎呢,2017年西班牙人翻拍了同名电影,2018年墨西哥也准备将这个故事搬上荧幕……而就在今年12月29日,中国版也来了,名字叫《手机狂响》,主演是佟大为和马丽。

如今手机已经是众人最私密的设备,我们用它上网,购物,搜索诸如“为什么男人也有奶头”的奇妙问题,正如电影中所说,“手机就是我们生活的黑匣子”。而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许多人在网上和线下拥有了“两幅面孔”,手机又成了连接这双面生活的转换器:打开手机,他是温柔“小姐姐”,她是狂野老司机;手机锁屏,他竟是抠脚大汉,她却是职场乖乖女……为什么人们如此喜欢伪装和说谎?手机和网络让这些谎言愈演愈烈了吗?

人们为什么会说谎?几乎人人都有撒谎的经历,原因各不相同:比如为了掩盖错误,或吹嘘自己,即使是教导人们追寻真理的科学领域也未能成为净土,学术造假层出不穷。撒谎很简单,无论面对陌生人、同事、还是朋友和所爱之人,我们都能轻松地说谎,甚至很多假象已经被我们默认为正常——有几个人发朋友圈之前不P个图呢?

撒谎行为无处不在的现象,最早是由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的社会心理学家贝拉·德·保罗(Bella DePaulo)系统地记录下来的。20年前她和同事们要求147名成年人在一周内记下他们试图误导他人的每一个例子。结果发现,受试者平均每天说谎一到两次。大多数谎言都很轻微,目的是为了掩盖自己的不足或保护他人的感情。

2017年行为研究学家蒂姆·莱文(Tim Levine)在一个由来自五个国家的500多人参与的研究中发现,人们主要有四种说谎动机:自我推销(44%),自我保护(36%),影响他人(11%),不明动机(9%)。他认为,人们的谎言各不相同,但都是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如果诚实不起作用,我们就会选择说谎。”

资料来源:TIMOTHY R. LEVINE等,《跨文化交际研究杂志》,2016;EVELYNE DEBEY等人,《心理学报》,2015;KIM SEROTA,奥克兰大学哈佛大学伦理学家西塞拉·博克(Sissela Bok)指出:谎言在语言出现后不久就出现了。这种在不使用武力的情况下操纵他人的能力,可能会使人们在争夺资源和配偶的竞争中获得优势。

不诚实是人类的天性欺骗他人的现象如此普遍,以至于我们可以“诚实”地说,“说谎”是人类的本性。心理学家布鲁诺·维舒尔(Bruno Verschuere)认为:“真相自然会出现,但撒谎需要努力和敏锐、灵活的头脑。说谎是人类发展的一部分,就像走路和说话一样,儿童在两岁到五岁期间就学会说谎了。”

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的心理学家李康(kang Lee)认为幼儿撒谎行为的出现是他们认知发展正常的标志之一。为了研究儿童撒谎问题,李和他的同事们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他们让孩子们根据声音猜测隐藏在他们视线之外的玩具是什么,接着借故离开实验室,等回来时再问孩子们有没有偷看。研究人员通过隐藏的监控摄像头发现,大多数孩子都会忍不住偷看。

但对于“有没有偷看”的回答,有些孩子会选择撒谎,而这和年龄有关。在两岁的孩子中,只有30%的人不诚实;在三岁的孩子中,有一半人撒谎;而那些8岁的孩子中有8成的人会说谎。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撒谎的技能也越来越好。在给出回答时,三、四岁的孩子通常会将正解脱口而出,却没有意识到这会揭穿他们刚刚的谎言;而那些七八岁的孩子会故意给出错误的答案,这样就能很好地掩饰自己。

说谎技能的提高是因为孩子发展出了换位思考的能力。这被称为心智理论,是我们理解他人的信念、意图和知识的能力。撒谎也反映了大脑的执行功能:计划、注意力和自我控制所需的能力。与之相对的,那些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孩子们因为思维发展障碍,所以不擅长撒谎。

人们爱在社交网络上说谎如果知晓了说谎是人类的天性,人们也有足够的动机去撒谎,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你的社交网络中几乎充满了谎言:打开朋友圈,几乎人人都是运动达人,职场精英,每个人看起来都那么完美,只有你是真实肥宅……其实你不知道,她只晨跑了那一次,却换了五件衣服,拍了一百张照片,之后每天假装打卡,就为了塑造一个健身达人的形象;他看起来西装革履,和众多大佬把酒言欢,其实只是个实习期的助理,趁着混乱才蹭了一张合照……

吊诡的是,我们一边对别人说谎,一边却很难分辨他人的谎言,这一点在社交网络时代尤为明显:我们有更多欺骗他人的倾向——比如明明宅在家中,却在INS上分享美景图片,假装自己在那;却难以分辨他人的谎言——比如对方在微信对话框中发来一系列搞笑表情包,你却不知道TA此刻可能正因某事而泪流满面。可以说,手机与网络的流行让我们更难分辨真假了。

2016年英国数字营销公司Custard在一项针对2000名英国人的调查中发现,超过75%的人承认在社交网站上撒谎,只有18%的人说他们的Twitter和Facebook资料准确地描述了自己。约31%的人说,他们的Facebook资料“基本上是我的生活,但剔除了那些无聊的内容”。14%的人说Facebook让他们看起来比实际活跃得多。

其实人们在社交网络上说谎的现象早就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

2014年8月阿尔托大学(Aalto University)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会在社交网站上虚构自己的个人形象。研究人员认为对于社交媒体用户来说,真实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用户们也承认,为了符合社会规范和社会期望,他们在网上伪造了自己的部分形象。阿尔托大学的苏威·乌斯基(Suvi Uski)说:“我们的研究表明,人们对那些在社交网络中过度分享内容、寻求关注或过分虚荣的人有极其负面的评价。”

然而一个有趣的悖论出现了,研究报告的撰写者之一艾里·兰品宁(Airi Lampinen)说:“虽然社会规范要求个人在分享个人趣味时要保持真实,但如果想通过分享来展示自己,往往需要伪装。”以音乐分享网站为例,研究人员们发现,一些用户会根据自己的想要传达给他人的形象,故意选择听或不听特定的音乐,而这种情况很常见。

Facebook的用户也是如此,人们经常会违背自己真实的欲望,甚至为了避免让自己的关注者误解,而不分享某些链接(想想看,手机里的转发不一定是你喜欢的内容,收藏才是)

这些研究都表明,人们在社交媒体上撒些小谎实在是再常见不过的事了,但也提醒了我们所有人,上网有风险,信任需谨慎。

有人认为,是手机和社交网络让人们越来越不诚实,活成了“双重人格”:网络上的光鲜都是虚假的,只有手机里那些黑历史才是真实的自我。然而,智能设备、社交网络的流行并不是人们说谎的真正原因,即使没有这些新兴产品,人们还是不会做到彼此坦诚,科技进步只不过放大了这种矛盾。何况,大部分人的生活都不会像《完美陌生人》这部电影中那样夸张和充满戏剧性,轻微的虚荣矫饰和无伤大雅的欺骗隐瞒也不该被过分苛责。

果壳影评AI生活不是非黑即白,大多数时候,虚伪中也有真诚,冷酷中仍有温情。人性虽然没有看上去那样好,但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糟。手机中藏着的不一定是最真实的人性,它只不过让我们更加理解了人性的复杂。

在电影《完美陌生人》里,导演设计了一个“聚会互相看手机真心话大冒险”的故事。而从预告片中看,中国版《手机狂响》也保留了这一经典游戏,在本地化的背景下,我估计很多人看了要抱紧自己的手机……我给你个建议,把果壳公众号置顶,肯定没问题。

UUID: 7e6463dc-b935-47a1-87cf-d66a49bb11cd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18/2018-11-16_真的猛士,敢于让别人直面自己的手机.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7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