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约有超过三万种鱼类,它们色彩多变形态各异,理论上没有一种鱼是不能被食用的,但总有一些妖艳的货色让人看着就下不去嘴,即便它们并不鲜见于餐桌。
珊瑚丛里的波点艺术家箱鲀家族从不乏外表浮夸的成员,它们通常活跃于热带浅海,幼鱼习惯藏身珊瑚丛中,以藻类、海绵等为食;成鱼则在岩礁边缘出没,捕食甲壳类或小鱼。
其中最经典的代表就是粒突箱鲀(Ostracion cubicus),幼年通体亮黄,均匀散布着众多黑点,长大后主调呈现蓝黑或橄榄色,体长可以达到半米。粒突箱鲀最吸引人的就是它的别致身形与辣眼体色,它的鳞片特化成骨质盾板,衍生出四棱状坚硬外壳,像充气后又石化了一般。
迷幻鲜艳的配色像极了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的波点艺术,极简的超现实抽象表现力,无穷的圆点和艳丽的色彩重叠成一片海洋,在多彩的珊瑚丛中,混淆了真实空间的存在。粒突箱鲀生性警觉,当它们感受到威胁时,会迅速由皮肤释放特有的神经毒素。除了暗藏毒器,箱鲀的身手也极为敏捷,它们整日在错综复杂的珊瑚枝杈和礁石缝隙中腾转飞挪,能在极小的空间内零半径转身,仿佛来自外太空的飞行器。
箱鲀们牺牲了闪电游速和流线型体态,换来了毒素、盾甲、高机动性等另类技能。如此能耐的箱鲀赢得了生存竞争但没能游出人类餐桌,它们不仅美味还自带盛具,常作食用的如无斑箱鲀(O. immaculatus),俗称箱河豚(ウミスズメ),以长崎五岛列岛出产的最为著名。
蓝色波涛下的荧光棒这种绚丽的鱼走入大众视线,因为一部叫《少年派》的电影,主人公将它杀死的瞬间,它鲜艳身躯刹那间黯淡下去的情景令人印象深刻。
它就是鲯鳅 Coryphaena hippurus,俗称“鬼头刀”,广泛分布于各大洋温暖水域的鱰科鱼类,在夏威夷语中它被称为“Mahi mahi”,有着强健有力的含义。它的英文名叫“Dolphin fish”,于是《老人与海》的有些译本中,它被粗心地译成了海豚。鲯鳅头部宽大,背侧狭窄,尾部为燕尾形,雄鲯鳅头顶隆起呈方形,“鬼头刀”由此而得名。
从鲯鳅身上能看到自然之手追求极致表现主义野兽派的一面,鲯鳅身披细小圆鳞,背部为荧光质感的绿褐色或青蓝色,腹部淡黄色,体侧散布紫色小斑,如同跳跃在金色画布上的点点星辰,色彩浓烈又无比通透。“鲯鳅真正的颜色是金色,当然隔着湛蓝色海水看起来更像是绿色。”---欧内斯特·海明威。许多海鱼也有着美丽体色,但与鲯鳅咄咄逼人的金属幻彩相比总显得相形见绌。鲯鳅随着生命渐渐流逝,绚烂的色彩很快褪去。
鲯鳅的体色并不来自于色素细胞,而是源于能够反射光线的鱼鳞,这些立体的交织的小鳞片受神经系统控制,能根据机体的兴奋程度进行调节,就像一面面活动的小棱镜,捕捉和反射各角度的光。鲯鳅死后,这些鳞片不受控制,便会留下黯淡无光的一片灰白。
鲯鳅常常在海水表层成群巡游,喜欢躲藏在漂浮物下伺机而动,譬如马尾藻、漂浮的芭蕉叶或船只的下方,正因为如此,在船只周边活动的鲯鳅也常被水手利用简易的钓钩、原始的鱼叉或渔网俘获。鲯鳅喜欢猎捕诸如飞鱼、鲭鱼或沙丁鱼等鱼类,它们捕食时以速度和力量取胜,奇异的身形使它们在水中能以50km/h的时速披波斩浪,成群协同围捕猎物,甚至可以跃出水面猎杀飞鱼。
美国和加勒比国家是这种鱼类的主要消费国,在澳洲和日本它常作为捕捞金枪鱼和剑鱼的兼捕鱼获。鲯鳅和剑鱼为代表的这类鱼,善于突然加速,拥有发达的能提供爆发力的白肌,因此鱼肉通常色泽白皙,味道相对清淡。鲯鳅肉适合多种烹饪方式,譬如煎鱼排、汉堡鱼排或是制成鱼松,在一些国家还成为了资源日渐稀少的金枪鱼的替代品。
台湾地区也有食用鲯鳅的习惯,烹饪方式更加多变,如腌制成咸鱼、手打鱼丸甚至还能用来包饺子,鲯鳅不仅鱼肉可口,鱼籽也是令人垂涎的美味。
五彩斑斓的造沙使者这种鱼有着斑斓的外表和饱满的体态,扑腾着胸鳍从珊瑚顶端掠过,如同一群自由翱翔的鸟儿,那合不拢的嘴形和彩虹般的体色酷似鹦鹉,于是它们被俗称为“鹦嘴鱼”。
鹦嘴鱼科是个大家族,包含绿鹦嘴鱼属、绚鹦嘴鱼属、鲸鹦嘴鱼属等近百种鱼,几乎都栖息在热带和亚热带的珊瑚礁海域,它们身体呈长椭圆形,体表被大圆鳞覆盖,有着珊瑚一样的绚丽色彩。
鹦嘴鱼的体色总体以蓝色和绿色为主并带有彩色斑纹,雄性个体偏向于蓝绿色,雌性和幼体偏红棕色,其中也不乏奇葩的种,譬如蓝鹦嘴鱼(Scarus coeruleus),不同于其它鹦嘴鱼,大自然的色板里仿佛只剩下了一种色彩,鱼身调足了饱和度,涂上了一抹极致的纯蓝,使它成为了这个星球上为数不多全身近乎纯蓝色的生物。多数鹦嘴鱼的上下颌齿愈合成了一排齿板,犹如鹦鹉的喙,这也是它们名称的由来。
齿板质地十分坚硬,表面有凹凸状突起,俨然一把切割利器。鹦嘴鱼主要以珊瑚及附生藻类为食,它们不仅能刮食珊瑚上的藻类还能直接将珊瑚嫩枝咬断吞下,再用由鳃弓演化而来的咽颌齿将其磨碎。鹦嘴鱼群啃食珊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潜水时隔着很远都能听见。鹦鹉嘴鱼啃食珊瑚的行为有益于珊瑚的新老更替。珊瑚岛屿没有大型河川,因此缺少砂石的陆源输入,周边细沙几乎都是来自珊瑚和海洋生物的骨骼。
嗜食藻类的鹦嘴鱼将珊瑚啃下并研碎,消化系统会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同时将不能消化的钙质颗粒排出体外,而这些颗粒就是细白沙滩的重要成分。某种程度上说,鹦嘴鱼用粪便建造了迷人的白沙滩。鹦嘴鱼的粪便能占到礁砂总量的60%-80%,一条鹦嘴鱼每年可排出约200公斤洁白细沙。普通鹦嘴鱼种群数量巨大,是热带岛屿沿岸居民习惯捕食的一种食用鱼,鱼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我国沿岸居民俗称它们青衣、鹦哥鱼或蚝鱼。
鹦嘴鱼体宽肉厚尤其适合煎烤,也可以刺生或清蒸。不过,和很多珊瑚礁鱼类一样,食用鹦嘴鱼也有小几率的雪卡毒中毒风险。雪卡毒素并非鱼类与生俱来,而是获得性神经毒素,含有雪卡毒的海洋藻类黏附在珊瑚表面,被鹦嘴鱼啃食后在体内富集,鱼体型越大风险越高,在一些旅游胜地,常有提醒游客谨慎食用大型鹦嘴鱼的小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