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头果壳龙,我从来也不骑

作者: 邢立达

来源: 物种日历

发布日期: 2018-11-14

本文讲述了一只名为果壳綦江龙的恐龙化石从发现到命名的完整过程,以及发现者蔡长铭对化石的保护故事。綦江龙的发现不仅增加了晚侏罗世马门溪龙类属的多样性,还揭示了恐龙化石与传统文化中龙形象的潜在联系。

从发现到命名,不是每一只恐龙都有完整的记录——但綦江龙是一个正面的样板。今天我们日历主角的定(fù)装(yuán)照(tú)。图片提供:邢立达;复原图绘制:张宗达

一段关于“守护”的故事。时间要回溯到24年前,现在的重庆市綦江区,彼时还是四川省綦江县。1994年,綦江县古南街道北渡河坝村一社的老农蔡长铭和儿子扛着锄头下了地——这块地毫不起眼,只是当地丘陵地貌中一座平淡无奇的小土包。

和一般的农户相比,蔡长铭的心思还是是有点活络的,他想着把土包挖成小池塘,养点鳝鱼,鱼养成了卖给周边的农家乐,赚不到大钱,但也还算是能够贴补家用。

上午10点钟左右,蔡长铭一锄头下去,挖出了一块奇怪的东西。他将表面的抠掉泥巴一看,发现这是个脸盆大小的石头,形状像一节牛颈骨。挖了一辈子的地,蔡长铭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石头疙瘩,他觉得好奇,便用锄头猛力锤了几下。这怪东西坚硬无比,震得虎口发酸也没能把它奈何,只能看见新鲜的断口如象牙般白。

綦江龙化石的发现人。图片提供:邢立达

蔡长铭马上叫儿子来看,儿子抱起石头看了看,也觉得这石头确实奇怪:材质是白石头,却也有骨头的形态。他们突然想起之前看过的科普书中,有一种巨大的史前动物唤作恐龙,只有它们的骨头会有这样的大小,而这块怪石头,会不会就是恐龙化石呢?

蔡长铭父子来了兴致,一下子竟从这块地里翻出来一小堆这种怪石头,装了两袋子。几天后,这些怪石头被送去当地的文管所,可考古学背景的专家们对古生物学并无研究,因而面对这些石头,也没有更好的建议。

若干年后,从这块鱼塘中发掘、整理出的綦州龙尾椎化石。图片提供:邢立达

于是这些怪石头就在鱼塘旁边的小房子里躺下了,转眼就是几个春秋。2000年前后,在重庆打工的小蔡突发奇想,带着一块挖出来的石头,来到重庆自然博物馆,向专家请教这到底是什么石头。专家看到小蔡带来的石头,很高兴地告诉他,这些“牛颈骨”很可能是恐龙化石。当然专家们也没有特别惊讶,因为在中国西南的侏罗系红层中,这种零星出现的恐龙化石并不罕见,当地人把它叫做“石龙骨”,自古以来便被当作一味药材看待。

专家对蔡长铭一家宣传了要善加保护化石的政策,并遗憾地告诉他,由于经费有限,目前还不能挖掘,请老蔡代为守护。凭着中国人民根子里的朴实,蔡长铭在那之后便默默守护着这座小土包。

即使再谨小慎微,天下也没有不透风的墙。专家的到来让村民们纷纷猜测,说鳝鱼池里是不是出了宝贝,接下来就是想着自己能不能分一点好处。蔡长铭对此非常敏感,不准生人踏入自家地一步,也由此与村民们产生了大大小小的矛盾,吵过无数次架。为保护化石,他干脆将鳝鱼池填平,上面又种上了菜。

重新填上土种菜的化石发现地。图片提供:邢立达

这样的流言越传越远,引来的可就不再只是爱热闹的村民,还有形形色色的文物贩子、化石贩子。他们来到蔡长铭家,想要挖出他家地里的“宝贝”,开出的价钱也是一次比一次高,但是蔡长铭抱死了保护化石的决心,就是不松口。

2006年,綦江申报地质公园,在前期的勘探和走访中,当地国土部门的有关专家了解到蔡长铭家曾出土恐龙化石的情况,便对化石点开展了试探性挖掘,当下又挖出了四块恐龙化石。专家们都非常高兴,开始将这个发现纳入到国家级地质公园的申报中。

2009年8月,綦江国家地质公园正式获批,当地也终于有财力和精力对这一恐龙化石点进行挖掘。2010年底,国土部门与协助挖掘的“外援”——甘肃第三地质勘查院古生物化石研究开发中心的专家们,正式开始了挖掘工作。

挖掘现场,甘肃地质博物馆的技师正在开展工作。图片提供:邢立达

经过92天的漫长工作,沉睡了一亿多年的大恐龙展现在了世人面前。而蔡长铭的守护,也终于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来自发掘现场的画面。图片提供:邢立达

恐龙家族的新成员

化石挖掘之后,我和同事们参与了这具恐龙骨骼化石以及同时发现的足迹化石的修理、复原和研究。这只恐龙的骨头关联性较好,很明显是来自同一只个体,是一具相当完整的化石。化石包括了颅骨的一部分、17枚颈椎、6枚背椎和28枚尾椎,以及一部分腰带骨和其他骨骼。

技师在用风笔修理化石。图片提供:邢立达

这只恐龙的大部分特征与马门溪龙类接近,但是颅骨和一些中轴骨又和马门溪龙明显不同,所以,我们认为可以将其单设一个新属。

2015年初,我将这种发现于中国重庆的恐龙命名为果壳綦江龙(Qijianglong guokr),种名赠与果壳,是为了致敬这些为了科普而拼命向上的小伙伴们。

今天,果壳办公室里的綦江龙。绘制:撒旦君_satan

标本装架之后,仰首挺胸的綦江龙显然是一只大型的蜥脚类恐龙,体长足有15米,高度可达5米。它有着超长的颈部——有17枚颈椎,颈部长度占到了体长的近一半。它的脖子虽然很长,但是应该并不灵活——它的颈椎彼此之间连接非常紧密,特殊的关节结构会限制颈部的水平运动,所以,我们推测綦江龙的颈部更像是一架吊车。綦江龙装架过程中。图片提供:邢立达

不过,虽然綦江龙体型巨大,但它却没有看上去那么沉重。这类恐龙的脊柱有气腔分布,这些气腔结构不仅让脖子更轻,也可能和鸟类的气囊一样有调节体温、散热的功能。此外,从骨缝的愈合程度来看,这是一条未成年的恐龙。如果它运气更好些,长大成年,身材应该更为壮观吧。

綦江龙颈椎,有众多的空腔可以减重。图片提供:邢立达

简单来说,綦江龙是亚洲发现的非常重要的蜥脚类恐龙化石记录,因为它是第一个明显区别于马门溪龙属的晚侏罗世的马门溪龙类。它不仅增加了晚侏罗世马门溪龙类属的多样性,而且从綦江龙进步的形态特征和马门溪龙类的基干系统位置说明马门溪龙类是在独立的环境条件中与其他蜥脚类恐龙趋同演化。

博物馆中装架完毕的綦江龙化石。图片提供:邢立达

发现的,不只是綦江龙

有趣的是,在綦江龙化石出土的同一地点,我们找到了一些肉食性恐龙的牙齿化石,不过这并不能表明这只大恐龙是遭到了袭击逃脱后身亡的。当然,这是一个选项,另外的选项包括死后尸体遭到了啃食,狼吞虎咽的兽脚类恐龙在进食中崩断并留下了牙齿,甚至,这可能是綦江龙埋藏过程中,水流冲刷之下,从别的地方带来的“小礼物”……

与綦江龙化石同时发现的食肉类恐龙牙齿化石。图片提供:邢立达

更有些古怪的是,除了两个小小的脚趾骨,这具綦江龙化石的四肢骨竟毫无踪迹——这很可能是在埋藏的时候损失的。这样的结果,使得这具标本只剩下巨大椎骨、颅骨和尾巴。长长的身体,却没有手脚,这样的消息在一些当地人口口相传,竟自然而然地变成了“专家发现了中国神龙”!

綦江龙现场埋藏图。图片提供:邢立达

乍一看,綦江龙和神话中的龙没有任何关系,但是这具綦江龙化石发现的时候,那种蛇形身体,加上蜿蜒前行的姿态,倒是的确与传统文化中龙的造型十分相似。

在中华数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如果某地的居民发现了类似的化石,很可能会附会或强化“龙”的形象。就像“独眼巨人”的传说与乳齿象化石分布地域重合一样——巨象的皮肉腐化后,鼻子的位置留下了巨大的圆洞,当地有人类活动的时候早已没有象类的活动,这样的圆洞,也就被安上了巨大的独眼。

我们后续开展了研究,试图了解中国化石与神话的关系,不过那是后话了。

UUID: ec8187d3-f3ad-47a3-8e4b-5bbd562c37b5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物种日历公众号-pdf2txt/2018年/2018-11-14_我有一头果壳龙,我从来也不骑.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7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