剁手买的冬装,为什么等真正穿的时候就不喜欢了?
衣服,买买买!鞋子,买买买!化妆品,买买买!看着清空的购物车和已经发货的快递,是不是满满的成就感!这个双十一,你过得很充实!可是正如现在看到满衣柜的衣服还是觉得无衣可穿一样,一个月后当你拿出双十一剁手买的冬装时可能也觉得不喜欢了,就算你人在北方刚好能穿冬装,等快递小哥悠悠送达,你拆开包裹后也可能发现好感骤降、大失所望。
为什么我们为未来做完选择,后来却发现之前的选择并不是现在自己所喜欢的呢?买的时候很喜欢,要穿的时候又觉得丑。为什么未来的自己和现在喜好不一样?不仅是因为女人是善变的动物,还因为在预估未来的喜好时,我们总是过度自信,也即过于相信自己能够把握未来的“口味”,而实际上我们经常出错,“口味”它飘忽不定。美国怀俄明大学的研究者通过一个现场实验,拿出了有力证据,证明过度自信存在于跨期选择中。
他们的研究已经发表在期刊《经济心理学》上。
买东西时,你总是太自信。研究者创设了一个非常贴近现实的选择情境,而且时间跨度也是真实的跨度(一周或两周),这样,仅仅通过观察被试的行为,研究者就能判断他们有没有表现出过度自信。实验的第一天,所有被试需要在13种小吃中选出当前想吃的2种,之后还要为一周以及两周后的这个时间各选出2种小吃,被试所做的选择代表了他们对自己未来喜好的预估。
同时,被试还需要用一个百分数来说明,他们有多大自信能实现自己的预估。如果非常肯定未来也会喜欢现在所做的选择,那么就打90分甚至100分,如果完全不肯定就打0分。
在做完这些工作后,被试就可以领着当前选择的小吃回家了。一周以及两周后,他们还要回两次实验室,每一次的步骤都是相同的:研究者会把上一周的13种小吃重新呈现给被试,要求他们从中选出现在想吃的2种。
这样,研究者就可以对比被试在第一天对未来喜好预估的自信程度以及未来实际做出的选择。结果发现,人们普遍确信自己能够掌控未来的喜好。当为下一周选择小吃时,被试预估自己选择正确的可能性平均有82.58%。将时间跨度拉长为两周后,虽然自信程度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高位上——81.45% 。可是真到了下周或下下周,被试却纷纷自行打脸。
一周后重新选择时,只有45%的人按照自己之前的预估出牌——选择的小吃和一周前的预估是一致的。两周后这一比率略有下降,为44%。从反面看,超过一半的被试用实际选择否定了自己原以为会喜欢的小吃。显然,人们对未来喜好的预估与未来实际选择之间发生了分离,即使所谓的“未来”只有短短两周的跨度。这种分离的现象就被研究者称为过度自信。
在判断未来的喜好时,我们的能力实在不咋地。
上一周明明说好了要吃关东煮,可到了下一周却在啃鸭脖。人们在消费偏好上就是这么“分裂”,而且女性的“分裂”程度要远甚于男性。时间跨度为一周时,女性在当期偏好与未来选择之间的差值要比男性高10%;当跨度是两周时,该数值将上升至18%。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女生更可能发现买了的东西不喜欢,而且随着时间推移,不喜欢的程度和概率也越来越大。
除此之外,年龄也会影响过度自信,平均而言,每增加一岁,当期偏好与未来选择之间的差值就会扩大1%—2%。
不到时机不剁手。当为未来做选择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提前模拟未来事件的发生场景,比如一周后吃着拉面或者薯片。通过这种模拟,我们就能提前体验可能产生的享乐主义结果,并据此确定自己的未来喜好。可是模拟内容毕竟不是真实情境,而且模拟过程容易受到当前环境的干扰。
如果我现在非常饿,我更可能倾向于模拟干货拉面;如果我刚吃饱,就更可能选择薯片。正是因为我们在模拟过程中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所以才会在跨期选择中表现出过度自信。
研究者表示,过度自信会损害我们的效用水平。如果你非常确信自己刚买的那条裙子会一直深得“主”心,可仅仅过了一周就发现自己不宠爱它了,这时你要么退掉它(但是得掏邮费或是花时间跑去店里),要么就让它雪藏衣柜。
无论是哪种选择,都会让你有一丢丢损失和不爽。所以购买前准确判断自己的喜好、避免过度自信就显得十分重要。你可以设置一个冷却期,在做任何选择之前,不妨花点时间仔细想想,这个东西真的是我想要的吗?以后能用上吗?而且应该跳出决策时的环境,尽量从一个中性的视角去考虑这个问题。女孩子的冲动购物行为,大多是在同伴们“哎呀,真好看”“好适合你呦”的怂恿声中发生的。所以划一个冷却期,听听自己的声音很有必要。
此外,你还可以设置预先承诺,在购物前就列好商品清单,区分出需要的东西和不要的东西,这样就能保证当前选择与未来喜好的一致性。
总之,无论是购物、选择食品,还是为未来做计划,我们都会有点小“自负”,非常相信自己能够把握住未来的喜好,可现实却让我们一次次难堪。有自信是好事,但在消费中还是谨慎一些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