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去找《巨齿鲨》中的科学bug | 科学“杠精”

作者: 孔秀

来源: 科学大院

发布日期: 2018-11-12

本文通过分析《巨齿鲨》电影中的科学bug,探讨了巨齿鲨的历史真实性、深海生态系统、温跃层的科学性等问题,指出电影中存在的一些科学错误,但同时也肯定了电影对海洋研究热点的关注和海洋生态环境现状的展现。

对于科学“杠精”来说,再经典的科幻片也难逃一大堆的科学bug:比如早期的《星球大战》中太空战斗居然伴随着biubiubiu的音效,说好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呢?再比如,火星表面的大气密度只有地球的百分之一,所以《火星救援》里那种能够将人都吹走的沙尘暴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今年上映的《巨齿鲨》仍然是这个套路,bug也是这部片子的标配呢!

巨齿鲨在历史上真的存在过吗?

根据化石纪录答案是肯定的,只是和影片中描绘的巨齿鲨有些差距。巨齿鲨在地球上最繁荣的时期大概是900万年前,科学家根据其牙齿推算它的体型约为十几米,成年巨齿鲨体型可长达17米,在影片中被虚构成约25米。巨齿鲨身体强壮,最喜欢捕食鲸类及其他海洋哺乳动物,与虎棘鲨可以说是当时的“一山二虎”。

另外还有一种被称为 Livyatan的鲸鱼,是已经灭绝了的抹香鲸的近亲,这种家伙头骨长约3米,牙齿长达30厘米(可能是历史上最大的牙齿),或许也可与巨齿鲨较量。据史前生物专家Hans Sues所说,影片里的巨齿鲨的下巴和牙齿是科学的,巨齿鲨张开嘴后,人不用碰触任何牙齿就可以游进去,它不用咀嚼就可以吞下一辆小车。

巨齿鲨最令人生畏的是它的牙齿,像牛排刀那样呈锯齿状,非常锋利,单个牙齿可长达17厘米,牙齿之间似乎有运送带,可以持续长出一排排牙齿,因此当牙齿脱落或变钝之前会有新的牙齿进行替换,牙齿的咬合力高达20吨,在影片中将一艘船咬成两半,那还是很有可能的。

影片中讲到,由于温跃层的阻隔,其下方的生态系统与海洋的其他地方完全隔绝,保持着千万年来的原始状态,呈现一片繁荣景象:黑烟囱冒着滚滚黑烟,烟囱周围长满管状蠕虫,管状蠕虫之间爬着铠甲虾,周围游动着各种鱼类,发光水母在珊瑚周围舞动着,当然,还有极具攻击性的巨型乌贼和巨齿鲨。那么,这个欣欣向荣的万米深渊是真的存在吗?

我们来一条条捋一下~海底的黑烟囱是海底一种典型的极端环境——海底热液区域,主要由喷口流体和海底下的流体组成。喷口流体普遍高温,喷发大量的金属离子和还原性质的硫化氢,在遇到富氧的冰冷的海水后,会反应形成多金属硫化物,当其冷却后在海底及其浅部通道内堆积,再形成直立的柱体或圆丘,被形象地称为“黑烟囱”。

它们集中出现在拉张性构造带上,主要分布于洋中脊、弧后扩张中心,目前在马里亚纳海沟仅发现低温热液区,在万米深渊出现黑烟囱的概率还是极低的,目前未见有相关报道。黑烟囱的周围生活着以嗜热硫还原细菌为基础生产力的食物链,构成一个自养自给的共生系统。这一环境内的生物组成主要有细菌、双壳类、铠甲虾,与细菌共生的巨型管栖动物、管水母、腹足类和一些鱼类。

这一群落随着“热液”的长消而出没,当“热液”停止喷发,这一群落也随着消失。当新的“热液”产生时,又能形成新的群落。因此影片中对黑烟囱及其周围的管状蠕虫及虾类的描述是比较真实的。但是关于云状的温跃层由硫化氢组成的,看来是站不住脚的。

影片中,巨齿鲨袭击潜水器,导致后者爆炸,产生的热量在温跃层冲出一条排热口,这才给巨齿鲨开了个高速公路,得以来到浅海。

所以,整个电影的关键点就在于:潜水器爆炸使温跃层出现缺口,巨齿鲨逃了出来,才能有后面的人鲨大战。问题又来了,潜水器真的会爆炸吗?目前载人潜水器使用的能源供应为锂电池组,是比较安全的电池,在做了穿刺试验后也不会发生爆炸,其他的部件更没什么好炸的了,相信未来科技愈加发达之后,电池会更加高效安全。就算受到鲨鱼攻击,也仅会部件受损、出现故障,是不会爆炸的,更别说爆炸能量足以穿透一百米以上的温跃层了!

《巨齿鲨》里还凝聚了不少海洋研究热点,关注了海洋动物和海洋生态环境的现状,比如影片中巨齿鲨在三亚湾游荡时,画面中出现了三亚湾海底堆积的塑料垃圾,展现了现在公共海域的污染问题。所以,尽管《巨齿鲨》里有不少科学bug,但是仍然不失为一部好片。

UUID: ce0710d7-02bf-4414-b799-38be331f6a2e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科学大院公众号-pdf2txt/2018年/2018-11-12_带你去找《巨齿鲨》中的科学bug科学“杠精”.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