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发光是一种引人入胜的有趣现象,有些会发光的生物为人们所熟知,比如鼓励你好好学习的“囊萤映雪”里的萤火虫。相比之下,海洋中的不少鱼类虽然也具备发光本领,但是因为常常生活在缺乏光照的水域中,它们的发光行为难以被人们发现。而且,“发光鱼”的发光方式还有着不同的类型:一种是鱼类自身发光腺体分泌出荧光素,被荧光酶氧化形成能够发光的氧化荧光素,比如深海中的灯笼鱼(Lanternfish)。
另一种则是依靠发光细菌来完成的。发光细菌以互利共生的形式生存在鱼类的发光器中,为其提供照明的光源。同时,鱼类会为发光细菌解决温饱和住房问题。菲律宾灯颊鲷(Anomalops katoptron)的发光方式就属于这种类型。菲律宾灯颊鲷是一种生活在中西太平洋温暖海域的群居性鱼类,有一对萌萌哒的大眼睛,这也是它所隶属的金眼鲷目鱼类的共同特点。
菲律宾灯颊鲷眼睛下缘各有一个标志性的黄豆状发光器,发光细菌们就住在发光器的管状结构中,内面具有一个反射层,能反射70%的光,让光更集中地往外发射,增强发光作用。菲律宾灯颊鲷通过血管给发光细菌们补给营养物质,并可通过肌肉来控制发光的模式。当鱼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时,发光细菌会从发光器表面的小孔中溜走;当饥饿长达3周时,发光器的血管消失,发光器便会处于“休假”状态,不过,这并不会影响发光器的功能。
营养供给充足时,发光细菌便会重新活跃起来,当细菌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重新触发发光按钮。发光可以帮助灯颊鲷进行群体间的相互交流,看清楚周围的环境和寻找食物。菲律宾灯颊鲷不仅身体黑,还特别喜欢黑暗的环境,是不折不扣的“夜猫子”。它们只在夜间才会出来活动,白天都躲在阴暗的洞穴或礁石里,栖息深度可达200-400米。
夜幕降临后,集群的灯颊鲷会在夜幕的掩护下游到远离礁石的上层水域,群体中绝大多数个体,会朝同一个方向齐刷刷地开灯发出波长约为500nm闪光灯模式的青蓝色光。在黑暗的环境下,灯颊鲷的警惕性会提高,游泳反应变快,因为在开阔水域“开灯”的危险系数比较高。鱼群还会频繁改变方向闪灯,这可以帮助灯颊鲷在夜间无隐蔽物的情况下,减少被捕食者发现的几率和寻找食物。
在夜间,一旦灯颊鲷发现食物,就会立马开始降低闪灯的频率,延长开灯的时间,变为持续开灯模式(开灯时间超过90%)。这样一来,灯颊鲷就可以更清楚地看清食物。就这样,在发光细菌的紧密配合下,菲律宾灯颊鲷依靠“变换闪光灯”的独特生存策略在汪洋大海中生生不息,让漆黑一片的海洋夜色中多了一抹闪动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