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年轻时都有一个偶像,是自己长大后想要成为的人。而聂璜的偶像,应该是吕亢。
吕亢是北宋时的一位进士,后来当上了浙江台州府临海县的县令。他是一位博物学爱好者,颇识花草鸟兽。在沿海当官时,他对螃蟹进行了一番研究,写下了《蟹谱》,记载了十二种螃蟹,并请人一一画了图。是一本实用的“台州沿海常见蟹类图鉴”。
可惜,当明末清初的聂璜看到这本《蟹谱》时,它的图已经失传了,仅留文字。光有描述但就是看不见图,这种抓心挠肝的感受想必大家能够体会。
聂璜因此受到刺激,要自己画一本蟹谱。他先画了《蟹谱三十种》,然后一发不可收拾,继续画其他海洋生物,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知道的《海错图》。虽然聂璜的画风被大家称为“灵魂画手”,其文字描述的准确度也是有待提高,但对于他这种“追星”方式我还是服气的。
再来说最开始的三十种螃蟹,它们自然也被收录到《海错图》中。其中,大部分蟹都很小,两三种挤在一页里。唯有两种蟹,图又大字又多,各自霸占一整页纸,一曰“福州膏蠘”,一曰“拨棹”。虽然二蟹颜色不同,一青一紫,但看完配文你会发现,这俩竟然是同一种蟹。
作为21世纪的真《博物》,自然也要学习聂璜这种“追星”精神,那我们就来看看这“福州膏蠘”和“拨棹”到底是什么。
蠘=拨棹
蠘(音“节”),是东南沿海人对一类海蟹的称呼。
明代的《闽中海错疏》写道:“蠘,似蟹而大,壳两旁尖出而多黄。螯有稜锯,利,截物如剪,故曰蠘。”
清代《海错百一录》载:“蠘螯有稜而长。”
壳两侧有尖角,大螯修长并且有棱和锯齿,这些都是梭子蟹科的特点。而聂璜画的“福州膏蠘”一图,更可以进一步鉴定到种:三疣梭子蟹。
一提“三疣”,有些沿海人可能会以为是一种背壳上有三个大黑点(熟了就变成红点)的海蟹。那叫“红星梭子蟹”,是另外一种。
三疣梭子蟹没有黑点,而是在背壳中部有三个疣状凸起。前边一个,后边俩,排成钝角等腰三角形,不过很不明显,从照片上看不够直观,你亲手摸摸它就能明白了。
三疣梭子蟹是中国最常见的梭子蟹,今天的福州人依然把它奉为蠘中正宗,卖三疣梭子蟹的店家会挂出牌子,上书两个大字“正蠘”,以区别其他种类的梭子蟹。
聂璜发现,古籍中还有个蟹名叫“拨棹”,和蠘的形态描述很相似,这二者是什么关系呢?
聂璜的偶像——吕亢的《蟹谱》里没有蠘这个词条,无从参考,于是聂璜亲自走访海乡,进行田野调查。最后,他自己做出了判断:蠘就是拨棹在福建的别名。他说:“拨棹……在闽则呼为蠘而巨。”
用一种极为费劲的方式赞美梭子蟹
既然拨棹和蠘是一回事,为什么聂璜要把它们分成两幅图来画?主要是为了腾出地方来,好好赞美一下拨棹。聂璜觉得拨棹的构造很神奇,就发了一通感慨。洋洋洒洒一大堆,一半都是废话。
总之,他的中心思想就是:上天造物时,不但会赋予它们不同的习性,还会赋予它们符合这种习性的形态。如果徒有习性,却无相应的形态来配合,就无法施展出来。然后他就举了一大堆例子:“虎豹至威,无爪牙则困。骏马善行而无坚蹄则困。牛羊无犄角则不能自强而困,鱼无鳞尾则不能自主而困……”
最后,终于说到了拨棹,这种蟹的最后一对足宽扁,就像棹(长的船桨),是游泳用的。
三疣梭子蟹的最末一对足扁平,是游泳足。
聂璜说,上天赋予此蟹宽阔的后足和灵活的腿部关节,让它可以尽情施展嗜水的天性:“一如鹅鸭雁鹭之方足……顾名思义,惟此蟹能专拨棹之称。”
想夸拨棹就直接夸不好吗?绕一大圈有必要吗?我要是当聂璜的编辑,前面一半的字我全给他删了。
爬得有点蠢,但游起来溜得很
但聂璜上面说那么一大堆,不仅夸过头了,还夸假了。请大家一定引以为戒,夸人的时候要夸得准,夸得适度方为上品。
他说拨棹游泳时“不但后足如拨棹,而前二足亦若双橹。”难道后足划水的同时,前面的脚也得跟着忙乎?一看就是没见过梭子蟹游泳。不是我骄傲,我可见过,双手不由自主就叉腰。
梭子蟹并不存在“前二足若双橹”的情况,而是只有两只桨状后足飞快摆动,其他所有的足,包括大螯,全都静止不动。下次吃梭子蟹时观察一下,和桨状后足相连的两块肉格外发达肥美,这就是游泳的肌肉。
一种梭子蟹正在游泳。只用游泳足划水,其他足静止不动。
虽然爬行时只能横着走,但游泳时,梭子蟹就很灵活了,向哪个方向游都可以。曾有人拍到一只章鱼想捕食梭子蟹,这只蟹全靠桨足变换游动方向,在水中闪转腾挪,以灵活著称的章鱼愣是抓不到它。
不过,梭子蟹再会游泳,也只是在螃蟹里算好,出了螃蟹圈,它连对虾都不如。渔民有谚:“对虾逆风上,螃蟹顺风溜”,遇到大风浪,梭子蟹只能顺着水流游,难以逆流而上。尤其是怀了满肚子卵的母蟹,更是游不动。
1975年5月中旬,河北海域的大批三疣梭子蟹正从东南方的远海,向西北部的北戴河沿岸洄游,突然刮了两天的西北风,浪随风走,把蟹都推回去了,导致当年北戴河的渔民啥都没捞到。真的,北方人想吃点螃蟹容易吗,风向不对都吃不上。
一种螃蟹两种体色
下面我们来仔细看下聂璜的画。拨棹这幅画,体型纹路也明显是三疣梭子蟹,和膏蠘那幅画是同一种蟹。
虽然“膏蠘”画成了青色,“拨棹”画成了紫色,但聂璜把它们当成同种之间的色型差异。他特地在紫色的拨棹旁,画了个青色的、和膏蠘一模一样的小蟹,表示拨棹不止一种颜色。并在配文中说:“(拨棹)色有青者,有紫者,皆有大弯文及斑点。”
《海错图》中的拨棹
《海错图》中的膏蠘
所谓“大弯文”,是三疣梭子蟹背甲前缘的两条长长的弧形纹,后边那条弧纹的左右两端,往往还各有一个大白斑,这些聂璜都画出来了。另外,“有青者,有紫者”这个细节特别宝贵,它揭示了三疣梭子蟹的一个特点:体色有青和紫两种。
去菜市场,找到养着三疣梭子蟹的水槽,你总能从常见的青色蟹中看到几只紫色的。我曾经偏爱买紫色蟹,无端觉得比青色蟹更成熟、黄更多,吃过几次之后发现并无区别,只是单纯体色不同而已。
海鲜市场里,以青色的三疣梭子蟹为主,但也经常出现紫色个体。
有中国学者研究过这个现象。他们在分子水平上比较了紫色和青色的三疣梭子蟹,确认这两种个体的相似度高达99.8%,属于同一种,没有达到可以分为两个亚种的程度。但是接下来的研究就意见不一了,有人认为体色和遗传无关,有人却认为“明显是由一定的遗传机制决定的”,还有人认为和环境有关。至今还没有定论。
这种蓝色的三疣梭子蟹相当罕见,它属于“蓝化”个体,是甲壳蓝蛋白基因突变造成的,和正常的紫色色型不是一回事。
浙江人感慨:福建的蟹真好!
聂璜是浙江人,浙江舟山渔场是三疣梭子蟹的名产地,所以他应该没少品尝。但来到福建后,他发现这儿的梭子蟹比自己家的还要好:“膏蠘者,闽中有膏之蠘也。其膏甚满,较吾浙、宁、台、温之蠘为巨。”
他觉得福建的蟹是从温暖的南海游来的,所以才这么大:“大约皆发于南海,而后及东海。蠘至此,伟极矣!”
所以,到底是福建的梭子蟹真的比浙江的“优秀”呢?还是聂璜总觉得别人家的饭香呢?
其实浙江和福建的三疣梭子蟹,都算一个地理群体:东海群体。它们春天主要是从附近的越冬场而来。越冬场有两处,一处在浙江中南部水深40~60米的海区,另一处在闽北、闽中沿岸水深25~50米的海区。南海的蟹也会少量进入东海,但不是主体。春天,性成熟个体从越冬场向近岸洄游。此时捕捞,便可得到聂璜所说的“春潮含膏,巨腹膨脝”的膏蠘了。
冬天,三疣梭子蟹被大量捕捞上市。
好吃到哭,吃不到更要哭
虽然三疣梭子蟹春天蟹黄最多,但沿海人往往称其为“冬蟹”、“冬蠘”,因为它在冬天就已经大量上市,并且很肥了。有些雌蟹的卵巢更是充满整个体内,连壳两侧的尖刺里都填满了。此时买蟹,要拿起来对着光看,如果尖刺处不透光,那就是满黄。
图片来自:全景网
既然在冬天上市,那就意味着它是年夜饭的好材料。在宁波,过年少不了的一道菜是“红膏呛蟹”。有人写成“炝蟹”,不对。这种料理用不着火,蟹全程都是生的。做法简单,把活蟹用高浓度的盐水“呛”死,腌一段时间即可。腌好后一揭蟹盖,太漂亮了:由于全是生的,所以蟹黄和蟹肉呈晶亮半透明的冻状,我在宁波吃过一次,几乎全程是闭着眼享受状吃完的。
图片来自:@宁波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微博
图片来自:@宁波广电网 微博
品尝此等美物,切记,千万不要弄熟!!!熟了,这一切口感就都没了。
给大家分享一个我听过的真事:一宁波老大爷久居北京,日日思乡。春节时,女儿坐飞机送来8只红膏呛蟹,以解父亲乡愁。不料,大爷的外地老伴不懂,给蒸熟了。大爷70多的人,像孩子一样地哭了。
好了,现在大家可以边流口水边哭了。
附赠内容:
市场常见海蟹图鉴
撰文 | 嘉楠
绘图 | 郑秋旸
摄影 | 唐志远
微信编辑 | 小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