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双11,虽说满屏的“买买买”已转移大部分人的注意力,但仍然改变不了一个现实:今天还是“脱单节”!
“脱单”这件事,当然主要靠缘分,但是,如果有一份实用的“脱单攻略”,或许能让人茅塞顿开。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研究中生代的“蝴蝶”时,意外发现了这份来自一亿年前的“脱单攻略”。这份“脱单攻略”的主角,就是它:丽蛉化石复原图。
这个1亿年前的“蝴蝶”名叫丽蛉,被誉为“中生代蝴蝶”,也是当时的植物霸主——裸子植物的传粉红娘之一。丽蛉是仅记录于中生代的一类具有长口器的脉翅目传粉昆虫。
中科院南古所“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团队”刘青和张青青在王博研究员指导下,与中国农业大学、临沂大学等科研团队合作,利用27个丽蛉化石标本,对丽蛉的传粉行为、化学通讯行为及伪装行为等进行了详细研究,为解丽蛉的生态多样性,重建中生代传粉昆虫与植物的生态关系提供了新观点。
研究发现,丽蛉很“专注”,即取食专一,特定属种的丽蛉只取食特定裸子植物的花粉花蜜,绝不会出现“胡吃海喝”的情况。而它们的取食专一,也有效提高了它们的工作效率,即对裸子植物的传粉效率。本次发现的丽蛉分别来自于白垩纪中期(1亿年前)的缅甸琥珀和中国早白垩世(1.2亿年前)热河生物群及侏罗纪(1.6亿年前)的燕辽生物群。
科研人员发现,不同种类的丽蛉“口器”长度不同,其中缅甸琥珀中丽蛉口器长度在0.6至3.2毫米之间,而中生代沉积岩中丽蛉口器长度在5至18毫米之间。自1877年以来,达尔文首次注意到传粉蛾类长口器与兰花花管的长度匹配关系;此后,许多生态学家报道中认为,昆虫长口器与其取食植物的花管在长期的演化中形成了形态适应,即:昆虫口器长度与其传粉的植物花管长度接近。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缅甸琥珀中不同种类的丽蛉的口器长度也不同,即口器具有较高分异度。口器长度高度多样化反映了其取食植物和花管长度的多样性,表明传粉昆虫的生态位分化,在被子植物快速演化之前已经出现。当然,昆虫的传粉生态位分化也提高了传粉效率,进一步促进了白垩纪传粉昆虫和虫媒植物的演化。
研究发现,丽蛉具有远程“撩妹(汉)”的超能力。缅甸琥珀中,雄性丽蛉的触角为中生代昆虫中罕见的栉状结构,而雌性为念珠状或丝状结构。研究认为,栉状触角增大了触角表面积和传感器的灵敏度,增强了雄性感知雌性释放的性激素的能力,表明白垩纪时期丽蛉可能已具备长距离的化学通讯能力。这也表明,伴随着传粉形式的多样化,丽蛉也演化出了独特的化学通讯机制。
研究发现:丽蛉翅膀上具有特殊眼斑,具备防御功能,可自我保护,且震慑天敌。伴随着传粉形式的多样化,丽蛉的翅上也演化出了独特的眼斑。这些眼斑在丽蛉中具重要的防御功能:通常个体越大的丽蛉眼斑越明显,个体越小的丽蛉眼斑越淡甚至消失。这些眼斑能够让丽蛉们,在中生代强敌环绕的生态竞争中,吓走那些试图侵犯它们的敌人,从而保护自己。
总之,丽蛉与取食植物之间的传粉生态位分区,促进了丽蛉的多样性。触角的性二型和眼斑的存在,表明丽蛉在中生代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可以说,这也是中生代“蝴蝶”们,在成群的恐龙中还能翩翩起舞的秘诀。
一亿年前的“脱单攻略”——做事专注高效、擅长远程“撩妹(汉)” 、懂得自我保护,一亿年后的今天,可否对还没找到Mr(s).Right的你,有些许启发?最后,为欢度双“11”脱单节,这个一群人狂欢的日子,欢迎每一位“大院粉”踊跃留言,大声说出你们的爱,并勇敢转出去,说不定,她(他)就会看见。远程“示爱”,就在现在。科学脱单,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