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两周前,新加坡的两大水獭家族——碧山水獭和海滨湾水獭在加冷盆地(Kallang Basin)上演了一场“世纪之战”。此次战役的规模庞大、参战“獭”数众多,吸引了大量智人围观。此次水獭大战可分为三个阶段:碧山水獭率先出击,抵达战场,气势汹汹;滨海湾水獭随即出现,准备应战,在气势上略逊一筹;正式交战,碧山水獭(左下)打得滨海湾水獭(右上)溃不成军、落荒而逃。
平时一脸萌萌哒的水獭,竟然露出了“凶悍”的一面,打起了群架。
战火为何而燃?人类战争会由某种因素而引发,动物亦然。在这起水獭大战中,领地行为是引发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简单来说,领地行为就是某种(群)动物保护自己长期活动的一片范围,不允许其他动物进入的行为。保护领地意味着保护食物和交配权,食物决定了动物能否活下去,交配权则决定了基因的存续。所以,当发现自己的领地遭到入侵的时候,动物往往会发起猛烈的攻击行为,来保护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海滨湾家族战败逃跑,碧山家族依然穷追不舍。为了抢占更多的领地,积怨颇深的两大家族,围绕着加冷盆地展开了数次“你死我活”的打斗。这次战役最后以碧山家族的大获全胜而告终,它们是如何把死对头打了个落花流水的呢?回顾一下本场战斗,我们不难发现:在整个过程中,碧山水獭一直保持着非常紧密的楔形队伍,能够迅速切入到滨海湾水獭的阵型之中。
碧山家族的楔形战斗队形,是获胜的关键。在将滨海湾水獭打散之后,碧山水獭非常有针对性地去追逐其中几只较为年幼、经验不足的水獭,借此拉扯开了整条战线,迫使滨海湾水獭向上游水域转移。实施这样一组精准有效的“战术动作”,其实离不开碧山水獭强大而有效的学习行为作为支撑。学习行为,就是经验丰富的年长者向经验尚浅的年幼者传达经验的行为。
不过,在战斗开始之前,两大家族的族长“爸爸”相继去世,双方都处在“群龙无首”的状态下。与2013年左右才首次被观察到的滨海湾家族相比,碧山家族在当地居住时间更长,也更有“经验”——在整个进攻过程中,有三只较为年长的水獭一直处在进攻阵型的最前方,引导了整个队伍的进攻方向,小年轻们则紧随其后——这么一来,它们便可以从带队的“长辈”身上学习到进攻的经验,并且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想,碧山“长辈们”的经验和战术,也是从它们的“长辈”那里传承过来的。
至于战败的海滨湾水獭,有(小道)消息称,2013年才出现的它们可能是为了“测试水质净化情况而人为投放”的,很可能从一开始就缺少经验丰富、跌打滚爬起来的家长,所以一遇到大场面就会一脸懵。不过,海滨湾水獭有可能会从这次的失败当中学习到教训,甚至从对方的身上偷师。如果它们卷土重来,战况可能会更加激烈,孰胜孰败更难预测。
除了有老兵助阵,一场漂亮的战斗离不开同伴间的配合和交流。你如果仔细听视频中的声音,就会发现在整场战斗之中,双方的水獭都在不停地发出叫声——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通信行为。动物之间可以依托声音、气味、视觉或化学讯号等多种方式来传达信息。这些信息可以用来辨别同类、警示敌人或者进行群体之间的沟通交流。而在这场战斗当中,水獭们的叫声便充分实现了上述三种功能。
如果我们有“水獭语翻译”的话,说不定可以听到开战前的叫阵、战斗中的互相呼应和战败方的求饶等等。再配上点字幕和特效的话,战争大片的感觉就有了。怎么样,在动物行为学的解读下,这场水獭界的年度大戏是不是可以和好莱坞大片相媲美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