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破喉咙服务生都不搭话,这里却是最暖心的星巴克。这个秋天,到美国华盛顿特区游玩的旅客如果碰巧走进这家位于H街的星巴克,可能要面临一个小小的“挑战”:用美国手语(ASL)点单。因为在这家分店里,手语才是“通用语言”。当然,如果你不懂手语,也不代表会错失心爱的星冰乐,只不过需要通过柜台的手写板以写代说,或者“指一指”罢了。
这家星巴克从开店前就引来各国媒体争相报道,因为它是美国本土第一家“无声分店”(2016年在马拉西亚开设第一家全球手语分店)。它的坐标也很讲究,就选在世界上第一所为聋人和听障人士开设的高等学院——高立德大学(Gallaudet University)的附近。
这家“无声分店”为失聪/听障患者、父母失聪但自己正常的人、失聪又失明的人等各种顾客(当然也有不少普通路人)提供了友好的消费环境。对于听障人士来说,它不仅是放松的地方,也是潜在的工作机会——除了常规店员外,分店将聘用20到25名失聪或听障人士。
为什么在咖啡店打工也这么吸引人?因为这些人找工作真的不容易。根据美国国家聋人中心(National Deaf Center)的数据,2014年,21岁至64岁的“劳动人口”中,失聪人士的就业率只有48%,而听力正常的人的就业率为72%。“无声分店”的咖啡师也表示,这一人群长期面临就业困难,就算工作能力没问题,也会因为“语言障碍”而碰壁。
在我国,除了全国各地面向失聪和听障人士的各种岗位,上海的O2O慈善超市、济南的无声餐厅、广州的无声面包店等等都为失聪和听障人士提供了工作机会,其中,上海O2O慈善超市的几家店已经为包括听力障碍在内的上百名残障人士提供了就业机会。
而对于一些保障不够完善的国家,无声店铺的出现就更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了。
在中美洲国家尼加拉瓜,大约每10个人中就有1人身体有残疾,而据当地媒体2013年报道,99%的残疾人都面临失业困扰。得知这一情况后,来自西班牙的普列托·布努埃尔(Prieto Buñuel)在几年前开起了小餐馆Café de las Sonrisas。他表示,想借着咖啡馆让其他商家知道,雇佣残障人士没有那么“可怕”,同时也希望在这里工作的员工能摆脱对工作的恐惧。
正因为有了这些无声店铺,许多听障人士通过工作中收获了自信。哥伦比亚一家无声咖啡馆的创始人认为,能听见声音的人应当学会“适应聋人,而不是反过来”,或许在不远的将来,这一融洽的环境真的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