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认知中,洪水和猛兽的等级一样,令人望而生畏。“大禹治水”和“李冰治水”的典故流传至今,皆因洪水祸害无穷,威胁着人们的生活,甚至生命安全。
而美国却做过一件令人咋舌的事情——人工制造洪水。洪水是别人避之不及的“祸害”,为什么美国却要主动找上门去呢?
美国的科罗拉多河曾经面临严重的干旱,其三角洲的生态系统也奄奄一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政府竟然与墨西哥签订了一项“人造洪水条约”。条约规定,每年将从米德湖的胡佛水坝释放1.3亿立方米的水量,用于模仿天然洪水的流态,让其流入南部的河口三角洲。
条约实施的八个星期后,人们发现许多的杨柳开始重新发芽。随着植物的繁盛,鸟类也开始成群结队前来筑巢。河口三角洲植被渐渐恢复,使得当地19种关键鸟类的数量增加了49%。
洪水究竟到底有什么魔力,可以让奄奄一息的三角洲“化险为夷”呢?
奥卡万戈三角洲是一片沼泽湿地,位于非洲南部的博茨瓦纳北部。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三角洲,由奥卡万戈河注入卡拉哈里沙漠而形成,然而大部分水在运输过程中蒸发流失了。这片绿洲能够保持生机勃勃,靠的正是每年暴雨期形成的洪水。
洪水的干扰作用是湿地沉积物的重要来源。通常来说,大规模的洪水不仅流量大,而且流速快,对河底底泥的掀起和夹带作用也大。同时,洪水还会侵蚀河岸,这样洪水携带的泥沙等悬浮物质的含量也就比较高。因此,洪水泛滥区沉积物的沉积厚度大,且沉积速率高,这些泥沙沉积正是湿地形成的基础。
洪水是洪泛湿地,尤其是干旱半干旱区湿地的重要水源。洪水携带富含营养物质进入洪水泛滥区,可以补充湿地地表水和扩大洪泛湿地的面积,还能促进地表水的循环和更新,从而维持其健康状态,为洪泛湿地鱼类和其他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洪水来袭后,土壤处于淹水状态而形成缺氧环境,土壤微生物以厌氧菌为主,各种动植物残体分解缓慢,有机物质的积累速率超过其分解速率,从而实现土壤的“丰收”(有机物质积累)。此外,洪水还对土壤盐渍化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季节性洪水的到来,使土壤表层盐分被溶解,进入水体随水而去;土壤下部的盐分因水压的作用,自土壤上层向下层、乃至向地下水转移。地表土层中盐分含量因此降低,从而缓解了土壤的盐渍化程度。
虽然有时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损失,但是洪水的到来带来了大量泥沙沉积,扩大了陆地面积,改变了洪泛区的水量,更新了土壤的物理化学环境。这些变化有助于退化湿地景观的恢复,从而维持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的生物量,使洪泛区尤其湿地成为物种生命活动活跃的区域。从这个角度来看,洪水竟然摇身一变,从“人间祸害”成了造福一方水土的有功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