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活得更长。40年前,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提升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加快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促成了科技领域的诸多跨越式发展。
40年后的今天,我们吃得更好,用得更“潮”,活得更长,行得更“畅”……我们未来的征途,将是“星辰大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衡量一个国家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是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三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7年9月29日发表的《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指出,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9岁提高到2016年的76.5岁。
追根溯源,经济是基础,科技是手段,制度是保障,文化是向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快速增长夯实了中国人日益长寿和健康的基础,表现为:中国建立起了全球最大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大病保险制度、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借助科技的动力和翅膀,中国的医疗水平不断提升,药品、疫苗研发步伐加快;环保理念和健康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统计,上海、北京等地的人均预期寿命均已超过80岁。
2016年,上海和北京户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分别达到82.51岁和82.03岁,高于全球高收入国家和地区80.8岁的水平。此外,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超过70岁的有26个省(市、区)。从总体水平看,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位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有些地区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人的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另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范围内的人均预期寿命在2015年前的15年内平均增长了5岁;2015年,全球人均预期寿命为71.4岁。但中国人早在2010年就达到了这一预期寿命值,这同样证明,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上面提到的人均预期寿命,并非指现在的人的寿命,而是预计现在出生的人在保有目前的生活水平和卫生条件下有可能活到的年龄。
影响健康和寿命的因素很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研究表明,医疗因素占到8%,气候因素占7%,社会因素占10%,遗传因素占15%,占比最大的因素是生活方式,为60%。根据长期的研究和调查,人的预期寿命与遗传、医疗管理、医疗技术、较好的生活水平、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优质的环境都有关。
也就是说,人们要活得更长,除了需要有家族长寿基因,还要有良好的生活方式,充足的饮食和营养,心理压力小,先进的医疗管理、技术水平,以及优质的自然环境(包括森林覆盖率高,水、土壤和空气污染少等)。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的逐年提高说明与之相关的各个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卫生政策和医疗(医学)管理的科学、合理和公平,保证了人们能及时享受到较好的医疗保健,从而能治愈疾病,挽救生命,促进健康,并提升人的寿命。与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9岁提高到2016年的76.5岁相伴的是,中国的孕产妇死亡率从1990年的88.9/10万下降到2016年的19.9/10万,婴儿死亡率从1981年的34.7‰下降到2016年的7.5‰。
这些指标反映出卫生政策保障和全民保健的提升。1998年,国家开始建立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2002年,国家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满足农村居民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2009年,国家颁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确立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进一步明确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
随后,国家颁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和《“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2016年10月,国家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随着上述医疗卫生政策的实施,中国建立起了全球最大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网、大病保险制度、疾病应急救助制度,为实现病有所医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医疗卫生方面,中国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超过98万个,卫生人员超过1100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超过700万张。有了这些保障,才使得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大幅提升。
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的减少可以大大提高平均预期寿命。
中国的婴儿死亡率从1949年的200‰降低到2015年的8.1‰,孕产妇死亡率从1949年的1500/10万降低到2015年的20.1/10万,均提前实现了中国“十二五”规划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在2015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评估中,75个参加评估的国家中只有25个国家实现了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低2/3的MDG4目标,中国就是其中之一。
此外,仅有中国和少数几个国家实现了孕产妇死亡率在1990年基础上下降3/4的MDG5目标。
上述目标的达成,除了有医疗条件和水平的提升作为保证外,国家免费提供疫苗及接种服务也保护了儿童的健康成长,避免婴儿夭折。不仅如此,疫苗的保护对象还从儿童扩展到成人。截至2015年底,中国的疫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总体保持在90%以上。
经济是健康和长寿的基础。
人口学家萨缪尔·普勒斯顿提出,经济收入和人均预期寿命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出生在富裕国家的个体要比生活在贫穷国家的个体活得更长。卫生费用的提高是决定人们健康和寿命的一个关键因素。卫生费用体现在卫生总费用上,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全社会用于医疗卫生服务所消耗的资金总额。这个总金额又由三部分组成:政府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和个人卫生支出。
国际通行标准是,卫生总费用是了解一个国家卫生状况的重要指标。世界卫生组织要求,发展中国家卫生总费用不应低于国家GDP总量的5%。
从2011年起,中国卫生总费用已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要求,即总费用占GDP总量不少于5%,此后逐年增长。同时,人均卫生总费用也在逐年增长,而个人支付的卫生费用占比在逐年缩小,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们看不起病的问题,从而也增进了健康,提高了寿命。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的增加更与医疗水平和技术的提高密不可分。医疗质量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用0~100分来打分,分数高低取决于32种可防可治疾病的治愈率与死亡率,如癌症、心脏病、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治愈率高、死亡率低,则医疗质量指数分值高,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医疗服务可及性和质量好。
2015年,中国医疗质量指数为74.2,全球排名第61位,而在1990年,中国医疗质量指数只有49.5,排名第113位。中国是在此方面全球进步幅度最大的5个国家之一。在32种可防可治疾病中,中国在白喉、破伤风、百日咳、麻疹等乙类传染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医疗质量指数得分最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目前包括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脊髓灰质炎、b型流感嗜血杆菌在内的5大感染性疾病是导致全球儿童死亡或残疾的第一大杀手。全球每年约有1300万儿童因感染性疾病而死亡,主要是由上述疾病造成。中国在这些疾病的防治方面已经和发达国家比肩,从而在大幅降低儿童死亡率的同时提升了人均预期寿命。
中国从2003年抗击“非典”后,在传染病的研究、预防和治疗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防控和反应迅速;在攻克乙肝、肺结核等传染病方面也有很大进展。同样是利用计划免疫,大大降低乙肝发病和死亡率。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乙肝的计划免疫率为10%,现在全面免疫接种后,乙肝的预期感染率已降至3%。
针对32种可防可治的疾病,中国也有一些出色甚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成就,从而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例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死亡率曾高达70%,中国原创的治疗方法使该病治愈率达到90%以上,而且推广到世界,成为一线治疗方法。2018年3月7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发布首份《八年乳腺癌患者生存率报告》,显示该院的乳腺癌治疗5年无病生存率达85.5%,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持平。
虽然中国医疗质量指数得分迅速提高并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但是,从排名上看,还只是位居全球中游水平。在32种可防可治疾病中,中国医疗质量指数得分最低的5项分别是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疾病、脑血管病、风湿性心脏病。如果能提高这5类疾病的诊疗水平和其他重大疾病,如癌症等的诊疗水平,不仅中国的医疗质量指数排名能进一步提高,同时能再进一步提高中国人均预期寿命。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除了有较大的经济支撑、较高的医疗水平和较为全面的卫生保健网络外,还主要缘于健康生活方式的传播和普及,因为生活方式对人的健康和寿命的延长起到重要作用。从2007年开始,国家启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倡导居民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传播健康生活方式理念,创造健康的支持环境,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能力。到2016年底,全国已有81.87%的县(区)开展了此项行动。
生活方式最重要的一项是每日三餐。如果饮食适当和科学,会给予人适宜和必需的营养;如果饮食不当,则病从口入,不仅有损健康,而且降低寿命。很多癌症和“富贵病”,如消化系统癌症、糖尿病等就与不当饮食密切相关,并且导致早亡。
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城乡居民的膳食状况明显改善;但另一方面,部分人群膳食结构不合理及身体活动减少,引起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增加;在一些贫困农村地区还存在营养缺乏的问题。因此,2006年卫生部委托中国营养学会成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修订专家委员会,对第二版《膳食指南》进行修订,改写为新版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
同时,每隔几年就会对《膳食指南》进行修改,现在最新版本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指南明确了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杜绝浪费,兴新食尚等健康饮食标准。
同时,从2009年国家颁行《全民健身条例》以来,全国已有16个省份和10个较大的市制定了全民健身地方性法规,31个省(区、市)全部制定完成省级《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从2009年起,国家将每年的8月8日定为“全民健身日”。这些措施也有力增强了公众的体质,相应地延长了公众寿命。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新报告《世界卫生统计2018》,2016年中国婴儿出生时的健康预期寿命为68.7岁,美国为68.5岁,这是中国在这一指标上首次超过美国。健康预期寿命是指个体生命质量好或较好,能健康生存的时间;但在生命后期,很多人的生命质量并不高,如患各种疾病,需要每天服药维持生存,甚至残疾或失能,需要人照料,在这种状态下的生存就是病态预期寿命。
2016年,美国人均预期寿命是78.5岁,比中国高2岁,但健康预期寿命为68.5岁,比中国低0.2岁。这意味着,美国人在最后10年的生命质量较差。
2016年,中国人均GDP为8123美元,美国为57638美元,整整是中国的7倍多,为何在健康预期寿命上美国人却不如中国人高呢?问题的本质是,生存和生命质量固然需要经济基础来支撑,但决定生命质量的主要是生活方式,或最重要的是生活方式。
同时,这个结论也可以推论到平均预期寿命。美国人均GDP固然大大高于中国,但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相比,在很多方面却不容乐观,尤其是肥胖、吸毒等问题的存在,在降低生命质量的同时,也缩短了寿命。
正是前文列举的中国在倡导和普及健康生活方式上所做的种种努力,才使得中国的人均GDP只排名全球第70位,但平均预期寿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以及健康预期寿命超过美国。
中国人现在的人均预期寿命有了大幅提高,如果从生活方式、环境保护、健康理念等方面进一步改善,并弥补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中国人的健康和寿命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从生活方式来看,仅仅控烟就可以让中国人少患心脑血管病和各种癌症,从而延长寿命。这方面美国给出了榜样。早在1965年,美国就在法律上明确控烟,规定必须在包装上明确标记吸烟有害健康,后来,更严格的一系列规定相继出台。
几十年过去后,2014年,研究人员通过比较控烟政策实施以来的美国人均预期寿命,发现控烟行动避免了至少800万人早亡,让这些人的寿命平均延长了约20年。这也意味着那些50岁就死亡的人本来可以活到70岁。
反观中国,吸烟人群数量始终维持在3亿以上,成年男性吸烟率高达50%以上。中国非吸烟者暴露于二手烟的人数高达7.4亿,为全球之冠。中国因吸烟相关疾病死亡的人数每年在140万人左右,约占全球总数的三分之一。因此,如果全面控烟,未来中国人的寿命会显著地增长。
流行病学的研究证明,人类的疾病70%~90%与环境有关。环境因素既包括生态、物理、化学等自然环境因素,也包括经济、教育、文化等社会环境因素。中国是一个自然跨度非常大的国度,不同的省区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出现了不同的健康水平和寿命。2016年,上海市户籍人口预期寿命为82.51岁,北京市户籍居民预期寿命达到82.03岁,但是,青海、云南、西藏三地人均预期寿命为68~72岁。
自然环境优质的要素体现在空气清新、饮水洁净、土壤和饮食污染小、噪音低等方面,能达到这些要求对人的健康和长寿是加分,自然能促进健康和长寿。但是,青海、云南、西藏等自然环境好的地方为何人均预期寿命不如北京、上海等地高呢?原因在于,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如后者,社会和文化环境也不如后者。还有一个人们并未重视的自然环境因素是地理环境。
青海、云南、西藏等地相当大一部分都是高海拔、高寒、缺氧地区,海拔越高生活环境越恶劣,低氧、强日光辐射、寒冷、低湿度及大风会影响人体健康和寿命。而且,由于这些地区的环境较为恶劣,新鲜蔬菜、水果较少,饮食中盐渍食品、酸菜、腌制食品等摄入多,这也成为心脑血管病和各种癌症(主要是消化道癌)的诱因,因而相应地降低了人均预期寿命。
显然,提高经济水平、改变生活方式和改善自然条件是促进各地均衡发展以及保障人类健康和长寿的重要条件,而且,人类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建立和保持同外在环境的和谐关系。因此,大力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将是未来促进中国人健康长寿的另一个重要任务。
国务院《“十三五”(2016~2020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就体现了这种精神。
这个《规划》提出了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12项,分别是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细颗粒物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下降、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地表水质量劣Ⅴ类水体比例、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以及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如果能实现环境整治的目标,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生态环境质量将有总体改善,体现为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生物多样性下降势头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同时,2018年6月5日,生态环境部等5部门联合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携手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如果人人努力实践规范里所列的10条内容,未来中国人的健康水平会更高,人均预期寿命也会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