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当年大学复习动物学考试的时候,有一道往年的考试题是要求写出10种动物的学名。生物的学名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两部分组成,属名和种名都要拉丁化。所以它们通常又长又难记,准备起来比较困难。不过这并没有难到机(鸡)智(贼)的我,因为我发现一些动物学名存在属种同名现象(Tautonym),这样我只需要记住学名的一半便能写出一个完整的学名。
比如翻车鲀 Mola mola(摸啦摸啦)、喜鹊 Pica pica(皮卡皮卡)、貂熊 Gulo gulo(咕噜咕噜),以及我们今天物种日历的主角——椰子涡螺 Melo melo(卖咯卖咯)。
椰子涡螺隶属于腹足纲新腹足目的涡螺科,这个科的贝壳一般是卵圆形或纺锤形的。除此之外涡螺科的贝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们的壳顶通常呈性感的乳头状(如:乳头涡螺 Livonia mammilla)。乳头涡螺。图片:Merlin Charon / Wikipedia
别惊讶,壳顶乳头状的部分其实是它们保留下来的最早形成的壳——胎壳。椰子涡螺自然也不例外,它们的壳顶也同样性感。不同于乳头涡螺的坦然,它们的性感有几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思,这是因为它们的壳顶有一部分被宽大的壳口覆盖住。在中国,椰子涡螺分布于台湾海峡及南海海域,在国外则分布于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及菲律宾沿岸。它们生活在水深20m以浅,底质为泥质或沙质的潮下带地区。
最大壳长可达近30cm的椰子涡螺是这片海域里几乎所有腹足类动物的天敌。不论是管角螺(Hemifusus tuba)、泥东风螺(Babylonia lutosa)这样的“肉食螺”,还是水晶凤凰螺(Laevistrombus canarium)这样以藻类和碎屑为食的“素食螺”,椰子涡螺都一视同仁。
椰子涡螺的正面观。图片:Morton, Brian/ Journal of Molluscan
在实验室条件下,几位马来西亚的研究人员观察了椰子涡螺的捕食行为,他们将浅缝骨螺(Murex trapa)作为潜在猎物与椰子涡螺放在同一个缸中。随后,椰子涡螺的捕食表演便开始了。椰子涡螺先是利用它们细长的水管探寻猎物,等定位到浅缝骨螺的位置后,它便开始向着预定的就餐位置“发足狂奔”。
椰子涡螺的肉肉可是超!级!多!图片:Mosmas / Wikipedia
用椰子涡螺制作的美食。图片: null / YouTube
除了食用,它们的大而精美的壳还可以作为容器。曾经分布地沿岸几乎随手可得的椰子涡螺壳,是早先小船出海必备的自救工具:当船只意外进水,渔民便会拿起椰子涡螺壳将船内的水舀出。因为实在好用,椰子涡螺壳还在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市场上代替了葫芦瓢的“生态位”,成了米摊、盐摊、面粉摊舀取商品的工具。这个安排说起来也算实至名归,谁让它就本来叫 Melo melo(卖咯卖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