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植物学家兼化学家Friedrich Reinitzer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发现了液晶。现在我们知道,液晶在电子产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数字手表和袖珍计算器的黑白单色显示开始,到电脑显示器、平板电视、智能手机的彩色屏幕,液晶已经成为许多显示技术的支柱。几乎所有人都见过液晶、使用液晶,但到底什么是液晶呢?
事实上,液晶这个词本身包含着一种矛盾。从材料科学的观点来看,晶体是有序的,而液体是无序的。组成晶体的原子或分子会形成有序、规则、周期性的结构。例如,氯化钠晶体(通常称为盐)中的原子按照简单立方结构排列,每个原子占据立方体的一个顶点,然后层层堆叠,直到人类肉眼可见的尺度。而液体中的原子或分子是完全无序的。液体没有长程结构,只要相隔足够远的距离,一个分子的位置将独立于另一个分子。
液晶介于晶体和液体之间,既具有晶体的有序属性,又具有液体的无序属性。液晶之所以同时具有有序和无序的特性,是因为液晶分子形状具有各向异性(从不同方向看来形状并不相同)。一种杆状的又细又长的液晶分子就是一个例子。对于杆状的液晶分子,处于液晶相意味着,分子的方向是有序的,但分子的位置是无序的。
在人类的尺度上看来,这种有序与无序共存的表现形式是,当液晶像液体一样流动并形成液滴时,液晶分子指向的一致性会赋予液晶以独特的光学特性——液晶分子与光以独特的方式相互作用。例如,一些液晶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改变颜色。另一些液晶会改变光的偏振。偏振是光的一种特性,肉眼是看不见的,但在许多技术应用中起着重要作用。
1949年,昂萨格(Lars Onsager)的开创性工作提供了部分答案——在特定的近似下,包含许多杆状结构的系统会自发形成向列相液晶。但是对于没有近似的情况,人们并不清楚。直到1979年,化学家Ole Heilmann和数学物理学家Elliott H. Lieb介绍了一组模型(在此称之为Heilmann-Lieb模型),或许能够产生液晶相。
2016年,Ian Jauslin和Elliott H. Lieb合作,重新考察了Heilmann-Lieb模型,他们证明,在适当的参数范围内,Heilmann-Lieb模型中的分子会自发地排列,同时保持流动性,也就是说,这个系统的行为类似于向列相液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