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牛:从驯化到被遗忘

作者: 912108944

来源: 物种日历

发布日期: 2018-09-18

水牛 Bubalus bubalis 是一种在中国南方常见的家畜,其驯化历史悠久,但背后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水牛的驯化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其祖先是野水牛 Bubalus arnee。水牛的驯化过程复杂,现今的水牛可以分为河流型和沼泽型,两者独立驯化且染色体数不同。水牛在体型、习性和用途上与家牛有所不同,主要以役用为主,但肉质和乳产量不如家牛。尽管如此,水牛在不适合家牛生活的区域仍有重要作用。水牛属还包括倭水牛和民都洛水牛等鲜为人知的物种。

对于身边平凡又常见的事物,人们往往会忘记它们从何处来。大多数人都听说过今天的主角水牛 Bubalus bubalis,这种家畜千百年来一直都在中国南方的土地上默默耕耘着。然而它的身后,有着许多不为人所知的故事。

水牛是最早被命名的动物之一,早在1758年就得到了学名,命名人是二名法的创立者林奈。最初水牛被归入牛属 Bos,学名是 Bos bubalis,直到1827年水牛属 Bubalus 建立才有了现在的学名。水牛的属名和种本名都来源于古希腊语的boubalos,意思就是“水牛”。

牛科动物体型较大,可以提供大量肉食,又可以替代人力进行耕作,加之饲养容易,因而成了人类驯化动物的绝佳目标。相比得名史,水牛的驯化史更为早远,其驯化时间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当时古人就已经利用它们作为肉食来源和使役动物。

一般认为,水牛的祖先是分布于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野水牛 Bubalus arnee,它们体型很大,体重可达600~1200千克。野水牛有着巨大而弯曲的长角,距离最宽可达2米,如同一把弯弓。这种水牛现今已经濒危,野生种群数量只有3000多头,零星散布于东南亚和南亚的河流沼泽地带,其中绝大多数生活在印度阿萨姆地区。

近年来分子层面的研究发现,水牛的驯化绝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现今的水牛可以分为两个类型——分布于欧洲、西亚至南亚的河流型和分布于印度北部至华南地区的沼泽型。这两个类型的水牛拥有各自独立的起源,也就是说,水牛被独立驯化了两次——河流型大约5000年前被驯化,沼泽型稍晚,在4000年前左右。

更加出人意料的是,这两类水牛的染色体数不同,河流型水牛的体细胞有50条染色体,而沼泽型为48,二者很少出现杂交现象。事实上在被驯化之前,二者就已经分道扬镳,分化时间可能已长达百万年了(有学者认为两者应为互相独立的物种),而如今水牛同野水牛的亲缘关系也并没有那么近。

被驯化为家畜的牛科动物不止一种,如欧洲地区驯化了原牛 Bos primigenius,即如今家牛的起源;亚洲南部地区驯化了水牛;青藏高原驯化了牦牛 Bos grunniens;东南亚和南亚地区驯化了印度野牛 Bos gaurus 和爪哇野牛 Bos javanicus。

有趣的是,所有被驯化的牛都处于欧亚大陆,非洲人终究也没能驯化非洲野牛 Syncerus caffer,而北美的美洲野牛 Bos bison(一说 Bison bison)甚至还险遭灭顶之灾。

同野生祖先比起来,水牛的体型要小一些,肩高大概在120~130厘米,体重300~600千克,体型和家牛差不多,角也不像野水牛那样巨大。水牛体色平淡,整体为灰黑色,在喉部和颈下各有一条不甚清晰的白色带纹,部分个体后肢下部颜色较浅,为污白色。

比起牛属亲戚,水牛的体型更加低矮而粗壮,角的形态也有较大不同。水牛的角相对扁平,从头部两侧平展伸出,弯曲成新月状,整个角大致处于同一平面,前后缘有棱脊,角上还有均匀分布的褶皱。

顾名思义,水牛是一种偏好水栖的牛。由于汗腺较不发达,水牛在天气炎热时需要将身体浸入水中来散热,因此水牛的栖息环境中必定有丰富的水源。同时水牛的毛发粗糙而稀疏,使得它不能抵御太过寒冷的天气,因此水牛在华南地区相当常见,而在更加寒冷的北方地区,就只有耐寒的家牛了。

除了喜欢水栖之外,水牛的习性与其他牛类并无差异,它们喜好结成小群活动,在水或泥浆中翻滚。当繁殖季到来时,雄性水牛会用角相互撞击,借此来争夺交配权。水牛的寿命较长,可达30年以上,同时其性成熟相当早,雄性一般在2~3岁,雌性甚至更早一些。水牛在一年中有多个发情期,通常在较为凉爽的月份更加频繁;水牛孕期很长,可达280~340天,每胎仅1仔。

作为典型的反刍动物,水牛有着4个不同形态的胃。吃下去的草料首先进入瘤胃,在瘤胃内部经过浸泡、软化后反刍至口腔,再次咀嚼后重新返回瘤胃。水牛的瘤胃有着很大的容积,并且比其他反刍动物拥有更多分解纤维素的细菌,因而相比家牛,水牛更耐粗饲料,各种植物几乎是来者不拒。

尽管优点很多,但水牛终究没能在同家牛的竞争中占得上风。经过数千年的选育,人们已经培育出众多不同品种的家牛,主要分为乳用、肉用和役用三大类别。相比之下,水牛的缺点显露无遗,它的用途相对模糊,似乎主要以役用为主,但亲水畏寒的特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水牛的饲养只能局限在热带至亚热带地区。

水牛虽然生长快,体型大,但肉质较差,粗糙而不易煮烂,远不如家牛柔嫩。虽然水牛也有乳用品种,但年产乳量不过千余公斤,无法和乳用品种家牛数千公斤的年产乳量相提并论,质量也有所不及。存在着种种缺点的水牛,只能在不适合家牛生活的区域发挥作用。水牛先后被引进南、北美洲和澳洲的热带地区,在某些区域,它们成了当地的归化种类。除了役用,水牛皮可制革,角可用作装饰或入药。

在一个常见而著名物种的“阴影”下,它不那么有名的亲属往往会被人遗忘,水牛也存在着类似情况。事实上除了水牛和野水牛,水牛属还存在着两个鲜为人知的物种——分布于印尼苏拉威西岛的倭水牛 B. depressicornis 和菲律宾民都洛岛的民都洛水牛 B. mindorensis。

倭水牛体型较小,体重150~300千克,角短而直,皮毛更短而浓密,与水牛有着显著的不同。倭水牛有低地和山地两个亚种,有时也被认为是两个独立的物种。民都洛水牛体型稍大于倭水牛,体重250~300千克,角似水牛,但短而扁平,弯曲较少,其他特征均似水牛。目前民都洛水牛数量不足300头,已经极度濒危。另有一个意外的发现,民都洛水牛和水牛沼泽型的关系,要比沼泽型和河流型水牛之间的关系更近。

关于水牛属的亲缘关系,现在还存在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尽管水牛如此常见,我们对它们的了解却还远谈不上透彻。平凡而普通的水牛们,竟然深藏着那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UUID: a6df8b78-9a1c-490b-9c9e-a8dd1bfd1471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物种日历公众号-pdf2txt/2018年/2018-09-18_这牛既怕冷又怕热,不如把它……什么?不好吃?.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7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