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也有民营火箭公司了,而且还不止一家,已经在亚轨道火箭发射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些公司能否生存下去,发展壮大成中国的SpaceX?民营火箭进入亚轨道。近期,地球亚轨道上多了几艘中国民营火箭。9月5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星际荣耀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的双曲线一号Z(SQX-1Z)火箭发射升空。
9月7日,同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零壹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另一次亚轨道发射,升空的是重庆两江之星号(OS-X1)火箭。10月中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8月20日完成了朱雀一号运载火箭的总装,计划于10月中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就有三枚民营火箭接连亮相国家发射场,这在中国火箭发射史上尚属首次。虽然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航天发射,但中国民营火箭公司竞争之激烈,由此可见一斑。
就在几年前,我们还在感叹美国商业航天发展迅速,如今仿佛一夜之间,商业火箭公司已经在中国遍地开花。2014年1月,中国诞生了首家民营火箭公司翎客航天,前面提到的零壹空间和蓝箭空间注册于2015年,星际荣耀公司成立于2016年10月,刚过去不久的2017年,还成立了九州云箭和灵动飞天公司。算起来,现在至少有6家中国民营公司在研制商业火箭。这些公司的集中出现,是国内外形势变化的结果。
一方面,美国商业航天蓬勃发展,特别是猎鹰火箭凭借廉价发射和回收复用的成功,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上攻城掠地,让不少人看着眼馋的同时,也让中国的民营资本看到了商业航天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中国在2015年提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并且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其中。政府还就商业航天立法征求意见,逐渐放松了对商业航天的政策限制。
为了吸引更多民营资本的投入,这些蜂拥而起的商业火箭公司,彼此之间正在展开激烈的竞争。
他们力争率先拿下的目标,便是中国民营公司的首次航天发射。航天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领域,尤其是发射入轨着实不易,全世界能独立将卫星送入轨道的国家也只有寥寥几个。想要进入环绕地球的轨道,就必须达到7.9千米/秒的第一宇宙速度。这是轨道发射任务最大的拦路虎。退而求其次的话,倒也可以用亚轨道发射先锻炼队伍积累技术。
所谓亚轨道发射,形象地说就是高级版扔石头,不同之处在于亚轨道发射使用火箭发动机,速度比抛出去的石头快多了,但最高速度还是远低于入轨速度,依然会在重力作用下落回地面。
就是在亚轨道发射领域里,这批民营火箭公司展开了激烈的竞争。2018年4月5日,星际荣耀的双曲线一号S(SQX-1S)火箭从海南发射成功。尽管它只是一枚单级试验固体火箭,发动机也并非自行研究或制造,却赢取了民营火箭首次亚轨道发射的荣誉。
此举在让原本按部就班的零壹空间挨了一记闷棒。零壹空间一直在研制自己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去年年底完成了发动机试车,原计划今年6月火箭首飞。结果没等完成总装合练,星际荣耀就抢了先机。没过多久,5月17日,零壹空间的OS-X型重庆两江之星号单级固体火箭发射成功,可惜晚了一步,只能屈居第二。而开头讲的两次发射,已经是星际荣耀和零壹空间在亚轨道发射上的第二轮交锋了。
虽然已有两家公司完成了亚轨道火箭发射,但亚轨道火箭技术难度低,市场需求也不大,很难作为主业扛起大梁,对于一家商业火箭公司来说,入轨发射的成功才是进入市场的入门券。正因如此,这些公司还在竞相追逐首次入轨发射的荣誉,这才是中国民营航天的第一顶桂冠!如无意外,这顶桂冠应该会被蓝箭空间摘得。
本来,蓝箭空间正在闷头研制液氧甲烷发动机,一心要搞长征二号级别的液氧甲烷中型火箭,但这款火箭的首飞,至少要等到2020年了。眼瞅着其他公司的火箭出尽风头,蓝箭空间总不能一点水花也看不见吧。于是,他们用原有的资源造了一枚三级固体火箭“朱雀一号”,在9月13日完成总装出厂测试及全系统合练,即将运往发射场,计划于10月发射。很明显,这枚赶工出来的火箭,就是冲着首次轨道发射的桂冠去的。
其他公司也在朝着这一目标冲刺。零壹空间表示,今年计划进行OS-M型固体运载火箭的首次发射。作为一种四级固体火箭,OS-M具备将卫星送入轨道的能力。不过这款火箭还没有总装的消息,多半要落在蓝箭空间的后面了。星际荣耀也在研制能够轨道发射的双曲线一号火箭,按计划要等到2019年了。至于最早成立的翎客航天,按照之前PPT里的介绍,他们研制的新线一号(NL-1)火箭计划在2020年进行轨道发射。
中国涌现出的这一大批民营火箭公司,正在亚轨道和轨道发射上展开激烈竞争,然而中国的人造卫星目前还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这两家国有大型企业来发射,各类实用卫星也由两大航天集团研制。对于民营火箭公司来说,就算将来具备了轨道发射能力,又靠什么订单来生存呢?
从长远看,随着中国经济和航天商业化的发展,国内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商业卫星发射需求,带动对商业运载火箭的需求,民营火箭公司有望拿到一部分发射订单,通过商业发射造血良性发展。然而,微小卫星发射利润微薄,实在没办法成为主力。拿最成功的SpaceX来说,他们的主要利润也来自大型商业通信卫星的发射和NASA的商业货运及载人发射合同,还有后续从美国国防部拿到的GPS卫星及军用载荷的发射。
中国的民营火箭公司面临的压力可以说是巨大。一方面,航天科技集团可谓全方位覆盖,大中小号火箭全都有现成的产品,另一方面,民营火箭想分到军方和政府的卫星发射任务也更为困难。中国的这些民营火箭公司能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恐怕要看中国会不会给他们提供类似美国商业货运补给这样的订单,或者能不能通过军民融合进军导弹领域了。
现在的这批民营火箭公司们,未来必然要经历激烈的竞争,在这个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超长赛道上淘汰绝大部分参与者,但只要有一家能生存下来发展壮大,就不负我们对民营火箭公司的期待。虽然中国民营火箭的首次轨道发射即将进行,但想要在中国出现一家SpaceX,看起来还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