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港两潮通外番

作者: 刘小方

来源: 百科知识

发布日期: 2018-09-15

宁波因其地理优势和历史上的对外贸易地位,成为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它山堰的修建改善了宁波的水利条件,促进了农业发展。三江口和浙东运河的存在,不仅便利了宁波的内外贸易,也塑造了宁波的城市面貌。

宁波,古称明州,因西靠四明山而得名。明朝建立后,与国号相同的明州改作宁波,取“海定则波宁”的瑞意。从地形上看,宁波西、北是四明山脉,南是天台余脉,群山之间是宽阔的鄞西平原。余姚江、奉化江、甬江在境内蜿蜒交汇,并向东流入大海。三江交汇之处古称三江口,这里江阔水深,水浪平静,是天然的良港。早在唐代,三江口上就已是“海外杂国,贾船交至”的繁盛场景。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漫长的对外贸易历史,让宁波在宋代就与广州、泉州一同跻身我国三大主要贸易港。鸦片战争以后,宁波被列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成为当时中国最早沐浴欧风美雨的地区。

唐文宗太和五年(831),一位自长安远调鄞县(今宁波)县令的山东籍官员王元玮正风尘仆仆前往上任。尽管朝政已日渐衰微,王元玮却踌躇满志,准备大展宏图,为地方百姓做些实事。他认为应当从鄞县的水利着手,通过凿渠筑坝来改变民生。

在扎实的现场勘察和走访之后,他计划在樟溪河上修筑一道堤坝,用于阻咸蓄淡,灌溉农田。传说用了10年的时间,经过“打木桩,沉石笼,设梅梁,叠巨石,熔铁灌堤,铸石成堰”等复杂而艰苦的努力,县令王元玮才完成了“垒石为堰于两山间”。因堰所处的地方叫它山,所起称其为它山堰。

它山堰建成后,宁波地区的水资源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涝则七分水入于江,三分水入于溪,以泄暴流;旱则七分入溪,三分入江,以供灌溉”的理想状态。

从卫星地图上看,三江口将宁波市区自然划分为江北、江东和海曙三个片区。一直以来,海曙区一侧都是宁波市中心的所在。

沿天一广场向东,渐次分布着国际购物中心、银泰百货、宁波第二百货商店、东方商厦、新华联商厦等大型商业楼盘和威斯汀、凯洲皇冠假日等奢华酒店,让人感觉到浓浓的商业气息。在咸塘街和东渡路之间,有一座体量巨大的宁波世贸中心大厦,这里曾是宋元明州市舶司的所在地。1995年,宁波市文物考古所曾在这一带进行考古发掘,出土器物百余件,并“清理出市舶城门段及北宋、元市舶司(务)仓库地坪、水沟等遗迹”。

我们知道,与广州、泉州等古代港口城市不同的是,除了港口的优势之外,宁波还作为京杭大运河南终点而存在。或许正是兼运河和港口之利,才成就了宁波“海道辐辏之地”的美誉。优良的三江码头,可以将宁波周围的物资,如杭州的丝绸、上林湖的瓷器和宁绍的茶叶出口到新罗、日本及东南亚等地;而有了运河与内陆的相连,自宁波港卸下的番货,则可以经水路运往长安、洛阳、北京、天津等地。

UUID: f1be6392-2df9-4705-a6bd-ab269825fe41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百科知识公众号-pdf2txt/2018年/2018-09-15_宁波,市港两潮通外番.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