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日,新上市的iPhone X彻底取消了home键。几天前,苹果又开了新品发布会,但我内心毫无波澜。
「不存在」是一个关注未来与科幻的媒体,我们为你提供来自不同宇宙和时间线的新闻或故事。有的可能来自你所处的时空,有的不是。小心分辨,跟紧我们。因为,我们的指导单位是:未来事务管理局。我猜,过不了几年,当触屏占领大部分电子产品,人人手里都会捧着块一模一样的“黑镜”。
Channel 4诚不我欺,人类和机器的交流,终将温柔而寂静。你是不是特想要这种手机?但我怀念有各种各样按钮的时代。00年后出生的“触屏一代”可能不知道,曾经,使用机器,是一件视觉、听觉和触觉上都很“爽”的事情。
银色镀铬发条,咔啦咔啦。红色塑料开关,卡拉卡拉。带锯齿的音量旋钮,哒哒哒哒。打字机的悬臂在敲,噼噼啪啪。看看这台收音机,你还能分清上面的旋钮、按键都是做什么的吗?大多数人,都忘了吧。
按键和旋钮带来解压感,舒适感,这些令人愉悦的机械结构,在20世纪末达到顶峰,消失于21世纪的数字化洪流,成为工业革命的遗梦。
我问了几个80、90后朋友,大部分人都有对某种按钮/开关/拉杆上瘾,不断摆弄就为了听响儿的童年回忆。按键弹起来的声音,大概有种“安然无恙完成了”的感觉吧。换了iPhone 7后意识到home键不是真的,震感是模拟出来的一瞬间,就很……很难形容。苹果不值得。
按按钮,拨开关,拧发条就会感到爽。心理学把它解释做一种反馈机制,一种安慰剂效应,虽然没什么卵用,却能带来满足感。回忆小时候的收音机、复读机、洗衣机、MP3、VCD,每台都是一座宝藏,嵌满各种触发爽感的好玩功能。
按钮是一种神奇的小玩意儿,它处在美学、人体工程学和功能学的交叉点上,随时撩拨你的天性。因为人的手指足够敏感,能够分辨材质、形状,能够识别出几毫米的差异,圆、方、硬、软、凸、凹,所以每次按按钮,都是一场指尖上的游戏。
自从有了翻盖,才明白什么叫做仪式感——拇指轻推,上盖弹开,橙色屏幕灯亮起,待通话完毕,食指稍微用力,合上上盖,发出清脆的“啪”一声。摇杆的触感也令人愉悦,最开始是球形硬塑料,后来渐渐扁平化,覆以柔软的硅胶。
机械操作给人的“满足”,绝不仅仅是安慰剂和成就感,还是一种“安全信号”。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儿:2016年,新版《星际迷航3》饰演契科夫的演员安东·尤金因车祸去世,原因就是汽车电子档杆的设计问题。传统的机械档杆,驾驶者可以通过杆的位置判断汽车是否停好,换言之,一摸到档杆,就能知道在什么档上。
而电子档杆,只能通过指示灯去判断。这种电子操控取代机械结构的反面教材,已经不仅仅是喜好或情怀的问题,而是错误的设计。身处一个由像素构成,被触屏定义的世界,回望过去,不免让人感到一丝失落。
小按钮围绕着大按钮,表示重要程度,音量杆表示水平、上下,一个大红按钮表示“危险!”,这样的乐趣再也没有了。整整一代人从未接触过相机底片,没有用过固定电话或是敲过一个打字机键,但他们似乎也能明白机械的魅力。机械键盘、宝丽来相机和滑盖手机回潮,2016年的纽约独立游戏节上,一种复古接线员游戏成了最火的项目。
这种尘封已久的东西,就是触屏时代渐行渐远的“触觉惊喜”,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逐渐摸索出的人机交互方式。可现在,下一个指令,是触摸,滑动和交谈。按钮消失以后,世界将会怎样?我只能说,我们在玩儿一场冒险,一场没有按钮的冒险。诸君,这些咔咔响的小按钮,是我一生的快乐,因为点击按钮这个动作,已经刻在我们的基因里了。还我大红按钮!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