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来说,蜜蜂和人类很像,都是高度协作的社会物种。然而,正如人类社会中有孤僻的人,蜜蜂世界里也存在反社会性的个体吗?群居的蜜蜂,也会有不合群的个体吗?图片:Pixabay
蜜蜂的社会复杂性从它们错综复杂的蜂巢可见一斑。它们有着精细的分工,有的负责防御捕食者,有的则负责协调资源收集等。人类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可以归于这种社群性的劳动分工。显然,在动物王国里,社交是有好处的:某些神经元让我们讨厌独处。如果你认为复杂的社会组织是演化的巅峰,或者至少是巅峰之一,那也无可厚非。
然而,在已知的两万种蜜蜂中,只有少数是具有社会性的。一些种类的蜜蜂甚至放弃社会行为,选择单独生活。为什么会这样?社交,真是太累了。首先,内向者都很清楚,社交需要大量的能量。高度复杂的昆虫社会需要大量的化学和物理信号来指导集群行为。相比单独生活的蜜蜂,社会性蜜蜂的外分泌腺更发达,而独居的隧蜂科的蜜蜂,其触角上的感觉毛比其社会性祖先的少。
独居和群居的隧蜂也有不同的气味系统,这一系统在社会性蜜蜂的交流和识别中是很重要的。随着环境提出新的要求,以及蜂群的基因组适应了新的环境,这些特性可能就不值得留下来了。有序的集群生活,消耗大量能量。图片:Pixabay
社交,影响独立性。另一方面,社交可能会阻碍蜜蜂的生长,而有时蜜蜂必须快速成长才能生存。华盛顿惠特曼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新孵化的反社会性的果树壁蜂(Osmia lignaria)负责觅食的大脑区域,与有着丰富觅食经验的蜜蜂的相应区域一样发达。反社会性鼓励自给自足。果树壁蜂必须自己照料自己,它们生来就知道如何觅食。而对于社会性蜜蜂来说,在某一特定时间内,蜂群里只有一部分蜜蜂需要外出觅食。
孤僻的果树壁蜂。图片:Brian Buckner
反社交,从何而来?从社会物种而来的独居物种,是如何演化出这些优势的?毕竟,反社会性和其他应激源一同出现,可能意味着整个蜂群的瓦解。为什么呢?在这种情况下,蜂群需要更多的社会性蜜蜂来维持自身,蜂群能够稳定承载的蜜蜂数量也减少。也就是说,反社会性蜜蜂的增多,已经不能让蜂群持续存活下去了。因此,反社会性的蜜蜂并不完全是有利的。
社会行为的多面性是一个可能的答案。汗蜂(Halictus rubicundus)是一种受汗液吸引的昆虫,其祖先是隧蜂科的社会性蜜蜂。汗蜂在欧洲既有独居物种,也有社会物种。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蜜蜂有不同的行为:在温暖的气候中,汗蜂更喜欢形成蜂群;而在寒冷的环境中,它们更喜欢单独行动。
雌性的汗蜂。图片:linsepatron / Flickr
事实也证明,即使是在一个高度协作的蜂群里,反社会性的个体仍然存在,而且群体中的其他蜜蜂似乎也容忍了它们。如果一些孤僻的蜜蜂发现,孤立行为在自己所处的新环境中是一种优势,比如生长期很短,而蜜蜂需要在没有任务分配的情况下行动,那么一个反社会性的物种就会崛起。
寄主植物的变化也会导致社会性蜜蜂回归独居行为。蜜蜂的生活环境和需求各有不同,在蜂群状态下采集单一植物的花粉通常更有利,蜂群的整个活动都可以围绕恒定的资源进行协调。孤僻的蜜蜂通常是全能型的,它们在各种植物之间活动。采集单一植物比采集多种植物更有利。图片:Pixabay
社会性不是演化的顶峰,只是演化过程的另一个结果。孤僻的蜜蜂和其他独居物种做得很好,有时甚至比在群居状态下做得更好。显然,社会行为有其优势,有可能提高物种和种群的生存几率。但是,社交并不是唯一有益于群体的。有时,当你独自行动时,大伙儿都会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