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刚上映的电影《阿尔法:狼伴归途》,讲的是第一条“狗”的起源。故事发生在2万年前的欧洲大陆,正处在最后一个冰河时期,男主柯达跟随部落精英外出狩猎,途中不幸受伤落单,当他在茫茫荒野中孤独求生时,与一头脱离族群的野狼,意外成为了伙伴,从敌视、防备、驯化,到相依相守,最终一人一狼结成同盟,寻找返家的路......故事的发生地,是在2万年前的欧洲大陆。
和今天森林丰富的欧洲不同,电影里的场景,大都是一马平川的干草原和冻土苔原——冰河时期的欧洲大陆,只在阿尔卑斯山以南和地中海沿岸有森林分布。西欧和东欧平原,那时是一望无际的干草原和冻土苔原,一直通道中亚、东北亚,甚至到阿拉斯加。要是再往北,到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波罗的海、北冰洋沿岸和不列颠岛大部,冰期的高峰时,都被数百、数千米厚的冰川覆盖,成为生命禁区。
那时的食草动物,就全靠苔原养活:夏季,苔原上长出草,成为食草动物的草场;入冬后,就是连续九个月的大雪封土,成千上万的猛犸象、披毛犀、野马和野牛,就得向南迁徙到不封冻的地方过冬。在电影里,人类部落也因此形成了传统:在入冬前,来一场大型野牛围猎活动,一来为漫长的冬季储存食物,二来作为年轻成员的成人仪式,锻炼队伍。要想在寒冷的冰河时代活命,就得做好防冻准备。
有的动物靠着一身厚皮毛硬抗风雪,也有的躲进遮风挡雪的洞穴,在电影中,这些“洞系”动物也都一一亮了相!电影里有段情节:队伍行进途中,晚上正围着火堆休息。突然一个黑影闪现,将一人拖入黑暗里,随后就只听见人的惨叫声,而其他人则显得无可奈何,毫无反抗之力。这黑暗里偷袭的猛兽,其实就是洞狮。古时的洞狮,样子和个头都与今天的非洲狮差不多,但体重却大一半儿,所以要强壮很多。
因此古人若是碰到洞狮,就只有听天由命了。人们最初发现洞狮时,只把它当成是狮子的一个亚种,但后来的研究表明,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动物:在距今7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东部的狮子老祖,开始向外扩散,其中一支迁移到了欧洲,演化成了洞狮;另一支留守在非洲,演化成今天的非洲狮和亚洲狮。大约在1万年前,洞狮在人类崛起和环境变化的双重打击下,从世界上最终消失。
在电影中,还隐藏着一位配角——柯达在山洞里找到祖先遗迹,上面挂着一个巨大的头骨。这头骨就是洞熊的头骨。洞熊和今天熊属的棕熊、北极熊是近亲,大概是在120万年前分的家。洞熊的个头、体重和样子,都和今天的棕熊差不多。虽然有熊海的外表,人们最早根据牙齿认为,洞熊主吃素食,吃肉只是打打牙祭。直到后来的研究,才为证明洞熊还是肉食主义者。在冰河时代,洞熊的足迹遍布整个欧洲,是当时的顶级捕食者。
不过当人类崛起后,为了获得更好的居住环境,便与洞熊爆发了激烈的洞穴争夺战。有的洞穴,曾被洞熊和人类交替占领:冬季,人类趁洞熊冬眠,杀死洞熊抢夺洞穴;而到了春季,洞熊从冬眠中苏醒,又夺回洞穴。到了距今2万年前,在人类和环境的夹击下,洞熊最终彻底灭绝了。在柯达与阿尔法的返家途中,还曾遭到一群鬣狗的追击。如今一提鬣狗,脑海中想到的,都是非洲的草原景象。
其实在冰河时代,鬣狗家族的地盘,横跨整个欧洲大陆,从中国北部一直延伸到西班牙和英国,是欧亚大陆北方最常见的物种。我国就曾在2006年时,在河北省秦皇岛的灵仙洞,发现大量洞斑鬣狗的化石。电影里出镜的,是欧洲的洞斑鬣狗,是今天非洲斑鬣狗的一个亚种。比起今天的斑鬣狗,洞斑鬣狗的体型更大,体长能到1.8米,肩高1米,体重能达100公斤(斑鬣狗只有70公斤重)。
从远古人的壁画中,能看出洞斑鬣狗一身蓬松的黄棕色毛发,上面点缀着褐色斑点。冰河时代食物相对稀少,大型食肉动物大都是单兵作战,只有洞斑鬣狗选择群体作战——5~30只组成一个小团体,由一位“女王”统领。早在尼安德特人时期,人类就和洞斑鬣狗,为争抢洞穴大打出手。到了距今2万年前,洞斑鬣狗的数量开始下降,并且随着冰河时代的结束而全部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