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杀鱼保送清华北大”的新闻被刷了屏:在第27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有一个实验环节,要求选手现场解剖一条鲫鱼。最终有50位选手脱颖而出,不仅拿到了金牌,还入选了国家集训队,并凭此获得保送北大清华的资格。不少网友调侃到“我只会吃”,“鲫鱼还是煲汤好”,“我就只会转发锦鲤”。那么,解剖鲫鱼和杀鱼是一样的吗?首先,大家需要对这个常见“食材”先有一个初步了解。
鲫鱼(Carassius auratus)为常见淡水鱼,属于辐鳍鱼亚纲鲤形目鲤科鲫属,主要是以植物为食的杂食性鱼,喜群集而行,择食而居。它体态丰腴,水中穿梭游动的姿态优美。鲫鱼的生活层次属底层鱼类。一般情况下,都在水下游动、觅食、栖息。在气温、水温较高时,也会到水的中下层、中上层游动、觅食。
鲫鱼的身体为纺锤形,分为三部分:头部、躯干和尾部,头部延伸至鳃盖后缘,躯干延伸至肛门。这和大家日常看到的大部分鱼类类似,尤其是温带地区常见的淡水鱼类。鲫鱼的骨骼由轴向骨骼(颅骨,脊柱,肋骨和内侧鳍)和附肢骨骼(胸鳍,骨盆带)组成。鲫鱼腹部的鱼刺大且较少,鲫鱼的背部鱼刺小且较多,小刺不易被挑出,这就是鲫鱼背部的肉容易卡嗓子的原因。
解剖鲫鱼需要很小心地观察鲫鱼的各个部位,而在家吃鲫鱼只需要收拾干净就好了。日常“杀鱼”经常用木棒或刀背重击鱼头将其打晕,接着刮鳞开膛,看都不看将鱼的内脏一股脑地掏出来。而在解剖过程中,为了避免外界伤害对观察结果的影响,用蘸有水合氯醛的棉球分别塞入两片鱼鳃中,这样“晕过去”的鱼在解剖过程中会变得很平静。
从上面的解剖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到鲫鱼腹腔内的脏器,并不是所有的鲫鱼内脏都能吃,一般情况下我们只吃鱼籽和鱼泡,也就是鲫鱼的生殖腺(卵巢)和鱼鳔,而其余的肝、肾、脾肠都是不能吃的。上图虚线圈出的部分是鲫鱼的心包腔,心包腔里面的心脏与头肾也是不能吃的,如果解剖一个刚刚杀死的标本,它的心脏可能仍在跳动,但这不意味着鱼还活着,心脏收缩的控制是与鱼的大脑独立的,心脏会一直跳动至能量耗尽。
用一把大剪刀在头骨与第一块椎骨将鱼头纵向剪开,观察到鱼头的纵向结构,可以看到它包括延髓、枕骨大孔、韦伯开口、咽颌和咽牙。打开头骨后,隐约的可以看到大脑被“埋藏”在松散的脂肪结缔组织中,小心地去除大脑周围松散的脂肪结缔组织,可以看到大脑是一个非常柔软的粉红色器官,很容易被损坏。你平时吃的那一坨白色的物质其实是包着小脑、中脑、脂肪和大脑的合集。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中国科普博览”(ID:kepubo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