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桔梗和桔梗,是什么关系?
1834年,得克萨斯地区的小镇贝拉斯科Velasco(今得克萨斯州Freeport市)历经霍乱,只剩下100来个活人,来自苏格兰的植物学家托马斯·德拉蒙德(Thomas Drummond)也被这场霍乱击倒。这是他在北美荒野中穿行的第七年。
德拉蒙德收集了几千份来自大草原和落基山脉的草本植物和苔藓标本寄回英国,这些标本由植物学家威廉·胡克(William Hooker)整理。19世纪20~30年代,胡克说服英国政府,推荐植物学家加盟在世界各地的探险队,德拉蒙德就是其中之一。这些标本对胡克的学术研究有极大帮助,既丰富了他的收藏,也提高了他在科学界的地位。1841年,胡克被任命为邱园主管。
但德拉蒙德无法为他的举荐人庆祝了。1835年2月,他病逝于哈瓦那,年仅42岁。德拉蒙德是植物大发现时期无数客死他乡的植物猎人之一,但至少他留下了名字,而他寄回英国的数千种北美植物中,有一种后来成为了世界最著名的切花植物之一。这就是洋桔梗。
洋桔梗有着带白霜的蓝绿色叶子和茎,这是它最早的属名Lisianthus的来历——古希腊词“lysis”和“anthos”的组合,前者代表苦味,后者是“粉末”之意。1838年,德拉蒙德发现的这种植物第一次被发表时,被命名为Lisianthus russellianus。后来为了和南美的一些龙胆科植物如Lisianthius spp.区分开,属名改为简单粗暴的Eustoma。
这个属名来自古希腊语eu(good)和stoma(mouth),指的是洋桔梗那大开口的钟形花冠形态。
洋桔梗属里先后有过E. russellianum、E. grandiflorum、E. exaltatum这三个种,E. grandiflorum有时被看作是E. russellianum的异名,而E. russellianum有时候又被看作是E. exaltatum的亚种,比较混乱。
因广泛分布于北美大草原(North American Prairie)各州,洋桔梗最常用的一个英文名就叫作prairie gentian(草原龙胆),此外它在西印度群岛、墨西哥和伯利兹也有分布。它的自然生长环境一般在河溪附近的湿润草地,不过也可以忍受盐碱化的沼泽、河床和海岸。
秋天播种的洋桔梗通常在来年的春夏之交开花,它的花茎细长坚硬,高达60cm,在茎顶开出艳丽的钟形花朵,花径达5cm以上,既可以成为夏季庭院植物的焦点,也适用于各种场合的切花展示。
和桔梗是什么关系?洋桔梗的标本和种子到达欧洲不久,格拉斯哥植物园就成功培育出了开花植株,后又传入气候宜人、适合养花的荷兰。1846年,荷兰乌德勒支的花卉展上就出现了大量洋桔梗盆栽。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洋桔梗占据了许多花卉育种者的商业名录,种子遍播全世界。
洋桔梗在二战前传入日本,当时被称为“土耳其桔梗”(トルコ ききょう),因其未开放的花蕾呈螺旋形,类似奥斯曼土耳其时期男人戴的大头巾,开放后的花形和花色又有点类似桔梗科的桔梗。事实上龙胆科与桔梗科分别属于两个相当不同的分支,洋桔梗与桔梗的区别也比较大。如桔梗的花蕾不是螺旋形,而是带五棱的气球形;洋桔梗的叶子对生,无叶柄,全缘;桔梗的叶子轮生或互生,有锯齿。
战后的日本是世界洋桔梗育种的中心。1967年和1968年,日本育种者先后发现了白色和粉红色的突变体,为现代洋桔梗育种奠定了基础。1982年,日本的一家育种公司首次推出了第一批F1杂交种。
洋桔梗的品种众多,可谓日新月异,不断有适合各种消费者的品种推出,从一开始的紫色单花,到如今颜色多变的多花重瓣玫瑰形品种。不过最多的还是各种切花品种,尤其是靠种子繁殖的切花品种,比起世界四大切花也毫不逊色(四大切花指月季、菊花、康乃馨、唐菖蒲)。
在切花界,人们都喜欢用重瓣大花的品种作为展示主景,而许多切花都有形态类似的品种,如重瓣的月季或康乃馨都容易和洋桔梗混淆,需要看其他细节。比如月季的叶子是复叶,萼齿细长带锯齿;康乃馨的叶子较洋桔梗细长,萼齿呈粗短三角形,萼筒下面还有4~6枚苞片。
洋桔梗是比较好种的花,但播种有点麻烦,因为种子实在太小,还不能覆土,又要保持湿润,表面的种子很容易被冲跑,最好是购买适合庭院种植和盆栽的矮生品种小苗。矮生品种的花茎比切花品种矮,因此不容易倒伏,而且矮生品种的连续开花能力很强,只要及时摘除残花,在温暖地区可以一直开花到秋冬季。
洋桔梗喜欢湿润的土壤、通风的环境和大太阳,也喜欢肥,但不管什么品种的洋桔梗都很怕冷,所以北方地区无法室外越冬。与野外的一年生洋桔梗不一样,许多用于种植的洋桔梗品种是多年生,一次购买,多年收益。
当我们漫步花丛,享受满眼姹紫嫣红,或是手捧花束,沉浸于馨香馥郁时,不妨也回顾一下它们的历史。感谢那些无畏的植物猎人和默默无闻的育种工作者,这世界因为他们的劳动而变得绚丽多彩,每一朵花都值得用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