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个月,不一定啥时候更新的美食栏目终于在今天重现江湖了!之前讲过了鸡鸭牛各种肉,今天换换样儿,来说说面筋。一提到面筋,你肯定以为我要说的是路边小吃摊儿上油亮喷香的烤面筋:或者油面筋:再或者是凉皮里的面筋:错,都不是,我们是按套路出牌的人吗?上面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实体面筋”,除此之外,其实还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面筋。它藏在哪儿呢?既然是面筋,那当然是在面团里啦。
面食是我们最常吃的主食,基本天天都吃。把面粉和成面团后,就可以塑造成各种形状,再配上各种食材、辅以多种烹饪方式,使得全世界的面食品种,没一千也得有八百。常吃的面食五花八门。小时候玩泥巴的你肯定知道,把土和水掺在一起,和出来的泥巴都特别硬,塑形后的保持能力也一般。但面团就不一样,想捏什么都行,捏完不走样儿,而且手感还好,软乎乎又有弹性——能做到这一点,正是因为它里面的面筋。面筋是什么?是面的筋吗?
可以这么理解。从表象上看,它就像是面团的筋骨脉络,撑起面团的外形,掰开还能看到拉丝。但实际上,它是一群(一簇、一堆)不溶于水的蛋白质分子所形成的网状分子链。有了它,面团才会黏,也才会弹。面筋的主要成分是小麦蛋白——一个复杂的蛋白质混合体,以麦谷蛋白和醇溶蛋白为主。麦谷蛋白遇水具有黏结性和弹性,醇溶蛋白遇水则能为面团提供延伸性。
这两个蛋白质的名字你看看就好了,反正你记也记不住,就还是叫它“面筋”吧,接地气。粉末状的面粉里是有很多蛋白质分子的,只不过你肉眼看不到罢了。当面粉遇水后,蛋白质分子和水分子结合,就会形成螺旋形长分子链,然后链与链之间又会链搭链、链扣链,形成一个网络,这个网络就是面筋。面团想要维持造型,全靠面筋支撑,但面筋却并不会一直存在。
就像发酵好的面团,表面锃光就是因为表面的面筋已经最先瓦解完了,所以塌下去变得平坦。这是因为面团在发酵时,酵母会快速增殖,产生的活性酶物质会将蛋白质分解,所以有效的面筋量逐渐减少。随着发酵时间增加,面筋质量越来越差,差不多超过20个小时以上,就基本上没有什么面筋了。上面这种是面筋最自然的改性过程,而聪明的人类向来都会用其他手段来人为改性,不光可以让面筋瓦解,还可以让面筋增强。
盐类遇水后会形成带电荷的正负离子,这些离子聚集在面筋分子链周围,会让分子链之间彼此吸附聚拢,宏观上看就是面筋的结构得到了加强,面团弹性增加。比如拉面之所以筋道,就是因为在和面时加了盐。糖存在于面粉中,可以稀释其中的蛋白质,弱化它们之间与水相结合,也就可以抑制面筋形成的速度。所以很少有听说和面会加糖的吧?
油脂进入面团后,会与面筋分子链上的某些基团相结合,使得分子链之间彼此疏远,也就很难形成面筋网络,从而弱化面筋强度。很多起酥类的面点,就是用这种方式来实现酥软效果。酸会使蛋白质分子链之间产生过多的同性相斥,也就会弱化面筋网络的形成,这也是有时候和面要加碱的原因之一,为了酸碱中和。每次做不同的面食,和面时要加不同的配料,要不要这么麻烦?
于是,人们直接搞出了不同蛋白质含量的面粉,直接就可以做不同的面团——劲道的拿去做面条,不劲道的烤蛋糕。你说巧不巧,小麦粒的天然生理构造,就是越靠近中心位置蛋白质含量越高。于是,在磨面的时候,就可以把麦粒从外到内,分几次去磨,而不再是整粒磨碎。这种磨法通常会分三次,最外层磨出来的面粉,蛋白质含量少,可产生面筋量也低,所以就叫低筋粉,可以用来做曲奇、蛋糕等口感松软的面点。
第二次磨出来的,那就叫中筋粉,中国人民最常用——馒头、面条、包子都是用它来做。麦芯磨出来的是高筋粉,也叫“麦芯粉”,适合用来做法棍、泡芙等有韧性的西点。今天说了这么多关于面粉和面筋的知识点,以后你自己做面食糕点的时候,能找准办法拿捏软硬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