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家园·生态多样性的中国》第一集,展现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张浴阳老师所在的团队在海底“种植珊瑚”的场景。在海底的工作困难重重,甚至充满危险。但张浴阳不曾退缩,他说,“有我在,就不能让这片海成为‘死海’”。
珊瑚礁的现状有多糟糕?全球5亿人生活依赖的珊瑚礁正在变成白色坟场。2018年5月,夏威夷州颁布针对特定防晒产品的禁令,以期拯救夏威夷濒危的珊瑚礁。
说到珊瑚礁,知名度最高的恐怕就是澳洲大堡礁了。从照片和视频上可以看到,大堡礁不少多彩繁盛的珊瑚礁已经变成了仅剩白色骨骼的珊瑚“坟场”。全球变暖后,将近三分之二的大堡礁珊瑚已经白化。
这要从珊瑚的生长环境说起。珊瑚礁主要分布在南北半球海水平均温度20℃的等温线内,这是由于形成珊瑚礁的造礁石珊瑚对海水水温有着严格要求,多数造礁石珊瑚生活的适宜水温是18-29℃。
再以我国的情况为例。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生物学与珊瑚礁生态学学科组与澳洲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Coral Reef Studies合作,报道了我国珊瑚礁半个多世纪的变化。截至2010年,我国广东、广西、海南沿岸的珊瑚礁在过去的30年中由于人类活动破坏和污染导致失去了80%的造礁石珊瑚数量。
为了修复珊瑚礁,我们在海底“造林”。目前,在全球范围已经有超过一半珊瑚礁出现严重退化,但更严重的问题是,珊瑚礁的退化速度在未来还会加快。如果人类不采取任何挽救措施,那么依照现在的退化速度,珊瑚礁生态系统可能在本世纪末,就从地球上消失。
在进行保护的同时,人们还开始进行珊瑚礁的人工修复。从上个世纪开始,人们就尝试进行珊瑚移植和培育。日本、以色列、美国是较早开始这方面研究的国家。
相较于国外的珊瑚礁和修复工作,大家可能更关心的是我们的南海珊瑚礁和相关修复工作。目前,西沙珊瑚礁状况不容乐观,退化的珊瑚礁自然恢复能力不足,渔业捕捞压力还未消除。
最后,就像上一篇文章所说的,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虽然不一定有机会去培育或移植珊瑚,但是如果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也会对珊瑚礁生态的保护起到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