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鸡打鸣时的动静搅碎过不少人的美梦。曾经有学者推测,如果在公鸡头部测量的话,打鸣声的声压级直逼130分贝,堪比飞机发动机。我们人类若是暴露在这种水平的噪音之下,短短1秒就会听力受损。那么公鸡自己是如何忍受住自己制造的噪声呢?一群来自比利时的研究人员决定较真一把。他们找来3只品种不一的成年公鸡,并在它们的脖子上绑上微型麦克风,位置刚好在外耳道开口附近,以还原公鸡耳里听到的声音效果。
根据他们在2017年12月发表于《动物学》(Zoology)的论文,3只公鸡的实力轻松超过了前人的预估,其中一只打鸣平均声强甚至达到了142.3分贝。公鸡的抗噪音绝招:公鸡的外耳道在张嘴和闭嘴状态下完全不一样。公鸡在打鸣时,上喙会张至最大,这一动作能够放松鼓膜,使1/4的外耳道完全关闭,下垂的软组织还可以覆盖住50%的鼓膜,相当于把耳朵由内而外地捂得严严实实。
此次研究未能测量到实际的降噪效果,但早期的另一项研究或能提供参考:后者发现,公鸡打鸣的动作会牵动控制听小骨活动的肌肉,可产生10到20分贝的降噪效果。倒霉的是,对于母鸡来说,同样的动作只能略微缩小外耳道的直径,因此降噪效果远比不上它们的雄性伙伴。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论文作者推测,这种构造上的差异可能是进化的结果。
一方面,母鸡自己的鸣叫声最高只能达到76分贝左右;另一方面,根据“平方反比定律”,声音强度会随着到声源距离的拉远而快速衰减,研究者们安装在鸡舍栅栏上的远场麦克风测量也发现,半米的距离就能让公鸡打鸣声减小至102分贝左右,差不多就像是把普通家庭音响开到最大的音量,虽然还是吵,但几分钟还不至于造成永久听力损失。
因此,母鸡并不需要一套专门的降噪机制——它们大可以选择“惹不起躲得起”,在同伴吊嗓子的时候站得远一点儿就好了。事实上,类似的自我降噪法在鸟类中并不罕见,而且,和哺乳动物不一样,鸟类的内耳毛细胞在受损后可以再生。在因为噪声而导致听力受损后,鸟类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大约100小时)之内就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所以,被公鸡吵醒的人类们,还是老老实实戴上耳塞,感叹一声自愧不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