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古城墙的前世今生

作者: 赵磊鑫 崔健

来源: 百科知识

发布日期: 2018-08-30

荆州古城墙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被誉为“中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其建城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历经多次修筑和破坏,现存城墙大部分为明末清初建筑。荆州古城墙不仅是荆州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荆州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是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荆楚文化的中心,为国家24座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荆州古城墙与荆州城北楚都纪南城、城西八岭山古墓群地下文物同为荆州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被誉为“中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

荆州因地处荆山之南而得名。它北依汉水,南临长江,自古便是南北水陆交通的要冲,历代王朝皆屯兵置府于此,有“国之南门”和“上游重镇”之称。相传大禹治水时“割地布九州”,荆州便是其中之一。

提起这座城市,很多人都会想起刘备借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等历史故事,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一百二十回中有八十二回与荆州有关,故坊间流传有“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的说法。荆州以地临江,“近州无高山,所有皆陵埠”,所以古时也叫江陵。关于这个名称,人们也并不陌生。诗仙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名篇是诗歌史上的千古绝唱。

荆州古城的建城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公元前689年,楚文王迁都于郢(今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公元前650年,楚成王在荆州建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水上离宫——渚宫。渚宫的位置靠近长江,出于防洪、防敌等考虑,当时宫殿周围很可能筑有土墙作为保卫的屏障。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军攻破郢都。

随着秦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原楚都所在地纪南城的军事地位逐渐下降,而渚宫濒临长江,又位于鱼米之乡的江汉平原,就成了秦朝设置郡县的理想地点。于是秦在此置南郡,定郡治于江陵,故后世常以南郡喻荆州。

至迟到汉代,荆州已建有城墙。三国时,关羽为刘备镇守荆州,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在汉代旧城旁又修建了新城。有一则关羽和仙女比赛修建荆州城墙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

相传关公镇守荆州时,一日有九位仙女下凡来传达王母娘娘的旨意,说荆州兵革不休,人民困苦,要将其收回置为神地,不再允许凡人争夺。关羽因忠于刘备,一心为其守城,不肯让出荆州,于是就与仙女们相约分别在荆州的西北边和东南边各建一座周长五千步的城,从天黑开始,到次日鸡鸣为止,谁先筑好就由谁来管辖此地。比赛开始后,一边是仙女们自恃法力高强,漫不经心地施法筑城,另一边是关羽的大部队在奋力营建。

待关羽部队筑好城墙时,九仙女的城墙还差一隅。关羽见此立刻摇动鸡笼使公鸡啼鸣,九仙女以为时间已到而她们未能获胜,便羞愧地飞上天去了。现荆州城北门外的“九女琢”就是由此传说而得名。

东晋永和八年(352),镇守荆州的桓温开始大规模营修此城。当时汉代旧城与关羽所修新城的位置东西错落,桓温将这两座城增修补缀,接合为一,并增高加厚了城垣。两城相接后,并未将其间的城墙完全拆除,因而在城中形成了隔墙。西魏时期,荆州被分为东、西两城,划分的依据应当就是城中已有的隔墙。直到唐代,城中的隔墙才被拆除。

五代以前的荆州城墙是土城墙,五代两宋是荆州城墙由土墙向砖墙过渡的时期。

后梁乾化二年(912),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动用十几万军民大修荆州城墙,欲增强实力以实现割据。为了拼凑修筑城墙用的砖头,高季兴下令在城外掘墓取砖,以致当时荆州城外五十里的冢墓多被发掘。据说当时新墙筑成后,“阴惨之夜,常闻鬼泣及见磷火”,令人毛骨悚然。后考古人员在荆州城南墙东段挖掘时,发现了五代时荆州城墙的残体。

据研究,这是用碎砖和黏土夯筑的砖土混合墙,城砖主要是东汉和隋唐时期的墓砖,与传世文献的记载基本吻合,此即为荆州城墙用砖之始。

历经北宋末年的动荡,荆州城墙“雉堞圮毁,隍亦多淤塞”,破坏较大。南宋孝宗时,荆州安抚使赵雄奏请修筑荆州城墙,获得朝廷批准后,于淳熙十二年(1185)九月开始动工。次年七月,城墙修筑完成,“为砖城二十一里,营敌楼战屋一千余间”。1275年,元军占领荆州,次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隳毁襄汉荆湖诸城。在此次隳毁中,荆州城墙虽未被完全夷平,但遭到了十分严重的破坏。

元朝末年,朱元璋手下的湖广平章杨景依旧基重修了元初被破坏的荆州城墙,新城墙“周长一十八里三百八十一步,高二丈六尺五寸”。明朝建国后,又不断对城墙进行修整和建设。明末,张献忠义军攻陷江陵。《江陵县志》记载:“崇祯十六年(1643),流贼张献忠陷荆州,夷城垣。”清顺治三年(1646),当地官员李西凤等人率兵民在明城墙旧址上重筑新城墙。现存城墙的主要部分就是此次重筑遗留下来的。

清代荆州屡遭水灾,整修频繁。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钦差大臣阿桂奉命率领兵民对城墙进行大规模补修。当时水津门(在城西南角)、小北门因地势低洼,整修时向后退了数十丈,城东南角也退后十数丈,现存荆州城墙的规模由此定型。民国政府也曾对荆州城墙进行过维护和修整。1987年发掘卸甲山西侧城墙时,曾发现民国二十五年(1936)遗留的城砖。

1994年后,国家对荆州古城墙进行了多次维修。1996年,荆州古城墙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荆州古城墙外为砖城,内有土城,大部分为明末清初建筑,是我国府城中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垣。古城墙高度为8.83米,顶面宽度为3~5米,厚度在10米左右,东西长约3.75千米,南北宽约1.2千米,呈不规则长方形,城内面积约4.5平方千米。城墙外有护城河,水深约为3米。

荆州古城墙的墙体是用特制的青砖以糯米浆砌起,墙脚由条石和糯米浆筑成,十分坚固。砌墙的特制青砖每块大约有4千克重,有的上面还烧有文字,记录了与操办城砖相关的人员和时间。城墙上有城垛4567个,炮台26个,号称“铁打荆州”。

荆州古城墙现存作战防御功能的军事设施是城墙内暗藏的东、南、西、北各一座的藏兵洞。每座藏兵洞长为10.5米,宽为6.3米,深度在6米左右,可容纳百余人。藏兵洞有上下两层,每层又有多个小藏兵洞,可容两人,洞中均有射孔。藏兵洞所在的城墙墙体向外呈长方形凸出,遇有敌人攻城时,洞中士兵可以将暗箭从三面射孔发出,使敌人猝不及防。如果城被攻破,洞内的士兵也能据此反击,等待援军以扭转战局。

荆州古城墙内垣上有三座土台,即所谓“城上三山”,分别唤作松甲山、卸甲山和掷甲山。此“三山”之得名均与关公传说有关。

松甲山在东北城垣上,传说关羽曾在此松甲小憩;卸甲山在西南城垣上,据说关羽在战场上凯旋归来时曾在此卸甲;掷甲山位于城垣西北隅,相传关羽镇守荆州时,东吴将领吕蒙前来偷袭,当时关羽未在城中,闻讯率兵赶回,及至城下,才知守将糜芳等已经献城投降,愤怒之下,关羽脱下铠甲,猛掷于西北城垣上,然后率部撤退,故后人称此处为“掷甲山”。

此外,以“松甲”“卸甲”“掷甲”命名“三山”也有释甲偃武而不事兵革之意,表达了古代荆州人民厌恶战争和对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的憧憬。

近些年来,荆州古城墙的保护受到重视,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城墙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一直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城市,讲述着曾出入城墙内外的英雄豪杰和文人墨客的历史往事。

UUID: 758fb06e-60a7-45c8-8f43-af7ef1483f98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百科知识公众号-pdf2txt/2018年/2018-08-30_南国完璧——荆州古城墙的前世今生.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9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