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兴起20世纪20年代初,在巴黎兴起了超现实主义先锋文化运动,倡导者是法国青年思想家安德烈·布勒东。他认为:艺术作品不能用清晰不惑的理智来创造——理智只有利于科学,非理智才有利于艺术。
1924年,他发表了《超现实主义第一宣言》,对这样的艺术创作描述如下:“纯粹的心理自发现象,主张通过这种方法,口头地、书面地或以任何其他形式表达思想的真实活动……超现实主义的基础是信仰超现实:这种现象也就是迄今为止一直遭到忽视的某些联想方式,我们崇拜梦境的无穷威力,它能够让思想摆脱所有的利害关系……我们相信在将来,梦境和现实这两种表面似乎相矛盾的东西,最后将化为一种绝对的现实,或超现实。”
1925年,第一次超现实主义画展在巴黎举行后,这种思潮很快在欧洲大陆流行起来,许多著名艺术家都加入到了超现实主义的运动中。在绘画方面出现了两大流派:“自动绘画”和 “梦之绘画”。
“自动绘画”:是天上掉馅饼吗?
所谓自动绘画,就是画家创作时并无事先的构思和计划,全凭即兴发挥。米罗、达利、马格利特……,他们的画作超出了现实,犹如梦境,似乎源于自由随意的发挥。但实际上,其中不乏艺术家们从现代科学中汲取的灵感。
德国画家马克思·恩斯特是这种画法的始作俑者。他回忆说,自己是在某客店里想到了这样的办法:“房间地板经过千百次擦洗,上面的纹路一清二楚,我的目光被牢牢吸引住,并感到惊奇。我开始思考其中的象征意义。为了发挥思考和幻想能力,我随便找了几个地方,铺上画纸,用石墨摩擦,因而从地板上得到好几张画。”《叶子的习性》就是恩斯特利用摩擦得到的木板纹理加工画成的一片大树叶,叶面上脉络清晰,如浑然天成。
“梦之绘画”:画的也许不是梦
“梦之绘画”,就是画出做梦时看到的景象。在梦里,我们经常会产生奇怪的感觉:觉得人和物互相融合、换位;我们能够穿越时空,把现实世界中不连贯的浮光掠影联系起来……
西班牙画家萨尔瓦多·达利和比利时画家雷尼·马格利特无疑是该流派最引人注目的大家。达利为了追求如梦如幻的画面效果,还向自然科学请教,撷取了许多来自科学的形象资料,如:脑科学里的两可图、现代物理学中的“时-空”表达等。
达利对这一类在不同的时间观察可以得到多重解释的图像非常入迷,创作了许多具有两可元素的佳作。由于他的写实功底十分了得,因此,这些画作不仅构思巧妙,而且气势磅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达利的《面部幻影和水果盘》,当我们仔细观察这张画的时候,会发现右上角的梦幻风景——海湾、波浪、山和隧道可以看成是一个狗头,而狗的项圈又是跨海高架桥。在这幅作品里还有几个地方具有“两可”的特点,读者可以试着去寻找。
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们在创作中广泛吸取了现代科学元素,从而给绘画作品带来了更多的趣味和想象空间,是现代艺术里最有魅力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