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8日,英国牛津大学发布消息称,该校一个团队在新型医疗机器人设备辅助下,为多名病患完成了眼部手术。牛津大学称,此次临床试验证明相关机器人技术能安全、可靠地应用在这类对精确度要求极高的手术中。该研究主要由英国牛津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及荷兰埃因霍温Preceyes BV公司共同完成。牛津大学提供临床条件,Preceyes BV公司提供该公司研发的显微手术机器人:PRECEYES手术系统。
临床试验中,病人都患有视网膜黄斑裂孔,需要进行视网膜部分膜层剥除操作,以修复裂孔改善视力。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对精度要求极高。医生需要在巩膜上安放三只套管:一只用来安放眼压泵,以保证手术过程中的正常眼压,使眼球保持充盈外形;一只套管放置显微眼科手术器具;最后一只套管放置光纤,供手术照明。手术主要面临三方面的挑战。一是精度要求:理想手术操作精度要求为10微米。
二是手术中微弱的触觉反馈:眼科手术器械与视网膜作用力在15毫牛以下。三是手术中微弱的视觉反馈:此类手术发生在眼球内部,因此需要光纤照明,又因为视网膜透明,所以手术视野很差。因此,该手术需要多种仪器,经历繁杂的手术流程,一般由主刀医师,及多个助理医师,协助操作完成。
12位患有视网膜黄斑裂孔的病人进行了手术,病人被随机分配到2个小组,分别由医生手动,或者由医生操作机器人完成。
手术由两个指标评估:手术成功率和手术持续时间。实验结果表明,手术成功率差别不大,皆为100%;但是机器人辅助手术的操作时间更长。机器人辅助手术全部操作平均持续时间为55min,而手动操作全部手术平均时间为31min。该研究同时还应用机器人,配合卡尔·蔡司术中OCT成像仪器Rescan 700,进行了视网膜下注射。研究表明,这款机器人辅助手术在眼科视网膜显微手术中是安全可行的。
该团队发表的文章,讨论了医疗机器人在手术中的应用争议。机器人手术提高了操作精度,但是往往延长了手术时间;并且,机器人手术的临床效果,并不比经验丰富的医生优秀太多。该团队因此认为,人机交互的效率需要进一步优化,这将是影响眼科手术机器人推广的重要因素。
笔者认为,手术机器人的早期优势在于能够降低学习曲线,增加能做相应手术的医生数量,从而救治更多的病人;远期优势则在于能够应用自动化、智能化的技术提高人机交互水平,并将手术流程和操作标准化,最终提高手术的效果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