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后现身说法:中学生科研应该一棒子打死吗?

作者: 张及晨

来源: 知识分子

发布日期: 2018-08-24

本文通过一名00后高中生的科研经历,探讨了中学生参与科研的利弊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中学生科研不应被一棒子打死,而是应该在确保学生真正兴趣和能力的基础上进行。

零零后现身说法:中学生科研应该一棒子打死吗?实际上,更可能是家长一手操办的论文造假行为,与中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中写就的论文,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还是有许多真正对科学感兴趣的孩子,从小便沉迷其中。本文作者是一名00后普通高中生,10岁开始参加全国天文奥赛,至今共获得2金2银3铜,同时还热心天文科普,现任北京市中学生天文联盟名誉主席。

本文讲述了作者参加科研、比赛的经历和感受,试图探讨中学生搞科研的利弊和存在的问题。

由于从小就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我小学时就参与过北京市少年宫的天文兴趣小组,后多次参加全国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并入选中国国家队。2018年5月,我代表中国参加了第69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学科为天体物理。虽然我初中和高中就读的北京一零一中学中有科技办公室、科技老师提供相关的支持,但我的研究课题并没有接受校内老师的直接指导,而是在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2013年起,中国科协、教育部联合开展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简称“英才计划”),是一种为普通中学生获得高校科研资源的通道。由于在天文学科方面的特长,2015年,高一时,经过中学推荐,高校导师的面试,我入选了“英才计划”,师从清华大学物理系天体物理中心王晓锋教授,有机会在高中阶段就接触到了高等院校的科研工作。

中学生科研成果的聚集是各类科技创新类竞赛,有中国科协主办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下文简称“青创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下文简称“明小”)等,其中优秀的科学研究项目被选拔出来参加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奖赛(Intel ISEF)。在这些竞赛中,通常要求参赛选手以论文形式提交自己的研究项目,并提交研究日志、原始数据等补充资料,“青创大赛”还要求有正式的科技查新报告。

在科创类竞赛中表现出彩的科研项目,大多都有高校科研院所导师的指导,这在科创类竞赛中是明确允许的。而中学生获得导师的渠道主要分为两大类,家长的关系和各类人才培养计划。第一类情况下,有的时候中学生的参赛项目可能就是导师的研究组里的子课题,再加上研究生的手把手指导。这种情况在国内一线城市的科创类竞赛中占比很大。

科技创新赛事的“出口”一直以来是公众关注的话题。近年教育部已经明确取消了科创类赛事的加分和保送制度,把决定权下放到高校,客观上提高了这类附加分的科学与严谨性。现在高校的自主招生对于科创类竞赛很看重,但一般也需要达到全国赛级别,而且高校在进行自主招生的面试时,通常会请相关院系的教授们来听学生答辩,如果有问题,在最后一轮也有机会被发现。

UUID: b6b9d47e-e124-426a-ab43-190de79615fb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知识分子公众号-pdf2txt/2018年/2018-08-24_零零后现身说法:中学生科研应该一棒子打死吗?.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