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特约书评人在实验室和课堂之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几本深刻而具启发性的消夏读物。一起来看看!
《当爱因斯坦与哥德尔同行》从1869年Nature创刊以来,我们一直关注全球科研进展,通过自然科研品牌,我们提供一系列专门服务于科研共同体的优质产品与服务,涵盖生命科学、物理、化学和应用科学,包括了期刊、数据库和研究者服务等。
《当爱因斯坦与哥德尔同行》(When Einstein Walked with Gödel)作者:Jim Holt出版社:Farrar,Straus and Giroux (2018)书评作者Andrew Jaffe,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宇宙学家与天体物理学主任。哲学家吉姆·霍尔特(Jim Holt)将其二十年来为《纽约书评》和《纽约客》等杂志期刊撰写的书评和散文集结成册。
书中谈论的话题包罗万象,既有物理学的最小作用量原理,也有数学里的无穷概念;每一篇都观点大胆,引人深思。作为一名物理学家,我知道Zeta函数的零点描述的是素数的分布,而与之相关的黎曼猜想是迄今仍未破解的伟大难题,霍尔特的书让我明白它的重要性到底在哪里。如果黎曼猜想成立,那么素数存在着一种隐秘的和谐;如果不成立,许多当代数学问题的所谓证明都将一起付诸东流。这本书中,作者痴迷的一些话题被反复提及。
比如数学原理之间的二分法;逻辑学家哥德尔在其公民听证会上的声明——美国宪法在逻辑上前后矛盾。作者也对一些篇章进行了修改。一篇关于哈里·法兰克福的《论废话》(On Bullshit)的书评原本谈的是美国前总统布什执政时期盛行的“感实性”(truthiness,指以为真实而非事实),现在又补充了令人沮丧的特朗普政府。
《当爱因斯坦与哥德尔同行》是真实人类的故事以及他们的数学、物理和哲学理论——包括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理论。
《异乡健康状况》
《异乡健康状况》(Health Outcomes in a Foreign Land)作者:Bernard Kwabi-Addo出版社:Springer (2017)书评作者Fatimah Jackson,生物学教授,华盛顿特区霍华德大学W. Montague Cobb研究实验室主任。无论在什么社会,诸多因素会相互作用,导致慢性非感染疾病(如糖尿病)的差异。
在美国这种复杂的社会,识别并理解这种相互作用是一件令人望而生畏的工作。好在癌症研究者Bernard Kwabi-Addo迎难而上,为我们揭示了大量对健康具有重要影响的变量。这是一项主要面向非裔美国人的多层次跨学科调查,目的在于发现遗传和非遗传因素对健康差异的影响。书中提供了大量美国公民的统计比较数据,不过采用的仍是美国官方那套过时且不够准确的种族和民族分类法。
该书还引经据典,评论了环境因素对健康差异的影响,主要关注的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肥胖症、糖尿病、晚期肾病、高血压和各类癌症。这并不是一项人类学的深度研究,它没有提出原创性解决方案,也没有在历史大背景下分析非裔美国人的健康状况。但是,本书从一个少数族裔的视角,即一名西非移民踏入一个移民国家后的视角,总结了这个群体的流行病概况,读起来十分有味,给人耳目一新的见解。
《达尔文与性选择的形成》
《达尔文与性选择的形成》(Darwin and the Making of Sexual Selection)作者:Evelleen Richards出版社:Univ. Chicago Press (2017)书评作者Elizabeth Yale,爱荷华大学历史系讲师,Sociable Knowledge一书的作者。
1871年,达尔文出版了《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性选择理论解决了自然选择理论无法解释的演化谜团。世世代代的雌孔雀在择偶时都选择羽毛最华丽的雄孔雀,促使雄孔雀演化形成了十分显眼的尾巴。达尔文认为性选择(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审美取向的配偶选择)也能以类似的方式解开人类多样性起源之谜。
达尔文是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的特权阶级白人男性,因此,将演化的主动权归于女性,将审美歧视归于非欧洲人令他感到困惑。他的理论曾遭到同行的反对,但如今,生物学家正在重新审视这一理论。科学历史学家埃弗琳·理查兹(Evelleen Richards)在她的这本书中用生动的文字探索了这一理论的起源。性选择理论的形成离不开达尔文对各种领域的深入探索,从胚胎学到鸽子养殖都是他的研究方向。
除此之外,私人事务(如选艾玛为妻)以及女性时尚等日常点滴也在对理论形成有促进作用。在理查兹看来,激发达尔文开展性选择理论研究的并非像其他人认为的那样,是因为他反对奴隶制,而是因为他竭力探索科学、政治、社会和个人问题的答案。
《帝国时代的生态与权力》
《帝国时代的生态与权力》(Ecology and Power in the Age of Empire)作者:Corey Ross出版社:Oxford Univ.Press (2017)书评作者Adam Rome,在纽约布法罗大学教授历史。他正在撰写牛津通识读本的环境史册。当今社会,人们正在变成 “资源杂食者”,他们的生活用品来自世界各地,从智能手机到猕猴桃,无一不备。
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转变经常被视为理所当然。但历史学家科里·罗斯(Corey Ross)在这本编年史中掷地有声地指出了藏在现代消费文化背后的帝国主义根源。19至20世纪,欧洲人大肆开展种植园经营、采矿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对亚非大部分热带地区进行改造,以此支撑欧洲日益扩张的大规模生产经济。作者在这本佳作中详细阐述了这种改造的复杂程度以及它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对棉花、可可豆、橡胶、锡和铜的开采曾令许多殖民者担心环境恶化,并让“发展”成为后殖民社会几乎一致的追求目标。罗斯认为,帝国时代的不平等观念让解决当代环境问题难上加难,而帝国时代所传播的思维习惯也毫无帮助,尤其是它认为世界是一个源源不绝的资源库,等待人类去发掘利用,从而积累越来越多的财富,攫取越来越大的权力。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Chemistry)作者:Weike Wang出版社:Knopf (2017)书评作者Jennifer Rohn,伦敦大学学院的细胞生物学家,网络杂志LabLit.com的编辑和作者。她的最新小说是《Cat Zero》。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困扰博士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Weike Wang精心写就的这本讲述研究生期间患上抑郁症的小说《化学反应》可谓适逢其时。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没有名字的美籍华裔女孩,她无时不刻面对着来自周围的重重压力:父母的期殷切望、男友的穷追猛打以及全无起色的合成有机化学博士项目。她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对这三重压力有多在意,直到有一天她不自觉地把玻璃器具往地上扔。小说从心理角度剖析了女主人公得抑郁症的心路历程,以及她如何寻求自我解脱以及更广阔的天空。虽然小说主题沉重,但无名主人公身上却散发着风趣幽默的魅力。
书中每段插曲有的让我狂笑不止,有的让我无奈摇头,其中的辛酸怕是所有科学家都能共鸣。日常压力包括无数次的实验失败,极端的情形包括学生迫于实验室老板的无情打压,研究造假,甚至自杀。小说里的一名男生自杀后被形容为“很体贴”,因为他在身体上放了一张纸条,提醒室友:“危险:氰化钾。不用心肺复苏。”
《跟我谈谈星球吧》
《跟我谈谈星球吧》(Tell Me the Planets)作者:Ben Platts-Mills出版社:Fig Tree (2018)书评作者Tim Radford,2005年之前是英国卫报的科学编辑。他的作品《物理学的安慰》将于8月出版。虚构症、运动失调、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偏身轻瘫:这些语焉不详的神经疾病病名掩盖了疾病背后的残酷。
作者所著的这本佳作中,主人公们由于暴力事件、中风或出生意外身患有疾,但他们高尚的品质照亮了他们患病的肉身。本书从英国一家名为Headway的慈善组织说起。
Headway的里来了一位又一位努力保持身份,但充满了不确定的人们:Danny因遭到黑社会袭击而半身不遂;Liah出生时就感染了艾滋病,又因为脑损伤病情未得到及时诊断而陷入窘境;原本意气风发的程序员Matthew因为胶样囊肿手术意外导致记忆损伤,人生从此发生转折。他们分别是有犯罪前科的伦敦人、厄立特里亚难民和来自尼日利亚的经济移民。
纵使记忆不断衰退、讲话都成了困难,他们仍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面对社会或医疗机构的官僚主义时,他们仍然清楚自己的病情。他们心如明镜,也希望我们知道这一点。作者自问:“你如何去讲述一个失去程度和悲剧程度都至此的残疾人的故事?”但他讲得真的很好。
《痛苦、快乐与大善》
《痛苦、快乐与大善》(Pain, Pleasure, and the Greater Good)作者:Cathy Gere出版社:Univ.Chicago Press (2017)书评作者Alex Haslam,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心理学教授和澳大利亚桂冠研究员。他与人合著的最新作品是《新健康心理学》。
卡西·格尔(Cathy Gere)通过扣人心弦的文字,完整讲述了功利主义的科学历史,为读者描绘了该伦理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功利主义追求的是“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两百年来,无论是医学研究还是心理学研究,随处可见功利主义的影子:个体遭受痛苦被视作为更广大的群体谋利益,为社会政策让路。比如,减少对穷人的援助被认为是“拯救”社会,拒绝鼓励懒惰。
格尔的精彩叙述将我们带回了1973年那个臭名昭著的塔斯基吉梅毒实验(Tuskegee Syphilis Study)的听证会上。四十年来,美国公共卫生局一直在观察几百名非裔贫穷梅毒男性患者的疾病进展,但从来没有告诉过这些人他们患有梅毒,也没有为其提供治疗。在这个事件中,以大善为名的医学宣言终于土崩瓦解。
但是,这项实验所蕴含的理念却在行为经济学中重新露面: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通过说教的方式,让多数人服从少数人的意志——美其名曰是在“拯救”我们内在的不理性。格尔说的没错,我们应该警惕任何假以“高尚”之名的手段。
《适应性市场》
《适应性市场》(Adaptive Markets)作者:Andrew Lo出版社:Princeton Univ.Press (2017)书评作者Diane Coyle,英国剑桥大学公共政策教授。说金融市场是理性的或高效的,这会让很多人都会觉得荒谬,尤其是当我们走进08年全球金融危机第十个年头的时候。
但是在经济学领域,尤金·法玛(Eugene Fama)的“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market hypothesis)仍然颇得人心。该假说认为,金融资产的价格能很好地反映现有信息,因此这些资产总是按照它们客观合理的价值进行交易。也就是说:如果存在未被利用的信息,那么就会有人据此进行交易,从而将该信息反映在市场价格中。在本书中,身为经济学家的作者提出了另一种假说:适应性市场假说。
他认为在稳定时期,有效市场假说可以成立;但是在银行突然倒闭时,其它投资者行为如恐慌性抛售会对市场进行突然袭击。作者在大量参考了神经科学、心理学和演化生物学的基础上构建起自己的一套宏大理论。正如作者也意识到,仍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理解。但这不妨碍本书极高的阅读价值,作者将金融行为置于已知的人类行为和演化历史框架下进行剖析。
此外,作者认为自己的理论有助于改善金融市场监管,让金融市场引导资金流向亟待解决的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而不是流向破坏性的短线交易——后者正是08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只有这样,金融市场才能真正造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