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8102年了,怎么还有人要穿貂啊

作者: 鸟人Robbi

来源: 物种日历

发布日期: 2018-08-13

文章讲述了紫貂的历史、分布、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因其珍贵的皮毛而引发的捕猎和保护问题。紫貂曾是欧亚大陆北部寒温带针叶林中的典型物种,由于其皮毛的珍贵,历史上被大量捕猎,导致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尽管现在紫貂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其生存仍面临生境丧失、破碎化和偷猎的威胁。

在认识今日物种之前,先来看几则历史轶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大力推行史称“胡服骑射”的军事和服饰改革政策,《后汉书·舆服志》(下)中将其记载为“以金珰饰首,前插貂尾为贵职。秦灭赵,以其君冠赐近臣”。这种胡汉文化融合的产物,在秦统一六国之后依然得到了沿用。据记载,秦朝丞相所戴帽子,已经开始在右边饰以貂尾,左边则配以似蝉的装饰物,这便是我国历史上象征封建社会贵族身份等级“貂蝉冠”的发端。

至西晋末年,首开“八王之乱”的赵王司马伦假作诏书篡位登基后,为答谢那些帮自己上位的狐朋狗友,开始滥封爵位。由于赏赐下去的貂蝉数量实在太多了,大内府根本供应不上,导致一些官员只能用狗尾冒充貂尾插在自己的帽子上。当时的人们就把此种窘态戏称为“貂不足,狗尾续”,也正是成语“狗尾续貂”的由来。可能很多人都听过有关“关东三宝”的民谚,了解这“三宝”其实有新旧两种说法的人却并不多。

旧说的“三宝”为“人参、貂皮、乌拉草”,而新说则是“人参、貂皮、鹿茸”,新旧两个版本里排名第二的都是“貂皮”。无论这过去达官显贵帽上的“貂尾”,还是民谚中的“貂皮”,这里的“貂”实际都是指今天的主角——紫貂(Martes zibellina)。紫貂曾是欧亚大陆北部寒温带针叶林中的典型物种之一。这种身形紧凑的鼬科动物,见于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朝鲜和日本六国。

其中,我国境内只分布在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及新疆阿尔泰山林区。尽管被称作紫貂,它们的毛色却很多样,最常见的是淡黄褐色至黑褐色。它们体型与中等个头的家猫相近,雄貂头体长32~53 cm,体重1.15~1.85 kg;雌貂略小,头体长30~48 cm,体重0.65~1.6 kg。雌雄紫貂的尾长都不超过头体长的一半,这也是在野外鉴别它们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境内另两种貂属成员,黄喉貂(M. flavigula)身形修长,尾长接近头体长;石貂(M. foina)则显得比较敦实,尾长约为头体长的一半,且尾毛较为蓬松。现生食肉目当中以鼬科家族最为繁盛,已知将近60种,约占食肉目总数的四分之一。紫貂跟之前介绍过的黄鼬、蒙眼貂、海獭、欧亚水獭和伶鼬就都属于鼬科。

这其中海獭和欧亚水獭属于水獭亚科(Lutrinae),其余4种则属于鼬亚科(Mustelinae)。在鼬亚科里面貂属(Martes)的体型居中,普遍要大于鼬属(Mustela)成员,在野外并不难区分这两类动物。但中文名有时可能会造成困惑,比如蒙眼貂实际上是从雪鼬(Mustela putorius)驯化而来;而在皮草中最常用的“貂皮”其实多来自于水鼬属的北美水鼬(Neovison vison)。

紫貂偏好具有浓密树冠的高密度落叶松森林。它们食性广泛,主要以小型鼠类为食,也捕食鼠兔、野兔和鸟类,冬季则会取食较多的松籽、浆果、坚果等植物性食物,偶尔还会捕食鱼和淡水甲壳动物。别看它体型不算大,但也曾有过捕杀困在雪中成年原麝的记录。冬季还会拣食自然死亡的有蹄类动物尸体糊口,并且有储存多余食物的习性。通常单独觅食,主要是在地面活动,但也具备很强的攀援能力,在树上同样活跃。

成年紫貂的皮毛也分为好几层:针毛、披针毛、绒针毛和绒毛。针毛灵活而粗硬,主要起到保护作用,绒毛则柔软蓬松,负责隔热保温。在冬季平均每根针毛周围约有44根绒毛,而到了夏季绒毛的数量则会下降一半。用专门的纤维细度分析仪观察测量发现,紫貂针毛的直径仅为约65微米,且针毛髓质发达,可容纳的静止空气量较大,因此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功能。

这些结构特征,让紫貂皮拥有了“见风愈暖,落雪即融,遇水不濡,触目不痛”的美誉,但也正是这名贵的皮毛给它们带来了杀身之祸。随着“貂蝉冠”逐渐被视为等级地位的象征,自汉代起,来自东北的紫貂皮开始名扬天下。政治上成为了东北少数民族向中央及地方政权纳贡的主要物品;经济上也顺理成章为了这些民族重要物资来源,有时甚至可以替代金钱进行流通使用;文化上则是中原权贵们服饰的标准配置。

据记载,早在三国时期割据辽东的公孙氏,为了巩固自身政权,便向吴国孙权赠送紫貂皮,“送貂皮千枚,欲举国归吴”。公元1018年,辽朝契丹政权命越里笃、割里阿、奥里木、薄奴里、铁骊这五部女真“岁贡貂皮56000张”。到了清代,满族虽在入主中原之后摒弃了已近两千年历史的“貂蝉冠”,但紫貂皮的岁贡仍在继续,并且形成了一整套围绕贡貂的颁赏制度。

贡貂不再限于一项经济活动,更被赋予了浓重的政治色彩,反映了边区部落与中央政府的从属关系,也是政权行使的重要体现。紫貂皮所具有的重大价值使得白山黑水之间的瓦尔喀人、鄂伦春人、鄂温克人和满族人全练就出了娴熟的捕貂技能,不约而同地都信奉貂神,并且随之形成了一系列的山野禁忌:比如捕貂时不能穿戴貂皮衣帽;捕获的紫貂不能当场剥皮,必须要走出百步之外才能取皮操作等。

猎貂前后举行祭祀和拜谢貂神的仪式,也成为了北方少数民族游猎生活中的一部分。旷日持久的捕貂和数额庞大的交易,最终给紫貂造成了沉重打击。据记载,位于黑龙江上游的额尔古纳河流域的辽朝“室韦”王国在公元10世纪初还以境内紫貂众多而闻名,“北室韦其俗以捕貂为业,室韦亦多貂”。黑龙江嫩江领域一带的“乌桓”和内蒙古科尔沁右旗以西的“鲜卑”等地都是古籍中记载出产紫貂皮的地方,而今上述地区的紫貂早已不复存在。

紫貂皮不仅在中国历史上颇受追捧,从中世纪开始也是欧洲市场上的抢手货,同样的悲剧也一再上演。过去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一直到俄罗斯远东地区沿海的广袤寒温带针叶林里都能见到紫貂的身影,但由于毛皮贸易驱动的大肆捕杀,如今它们已从北欧和中欧彻底消失。现在俄罗斯是紫貂的主要分布区,野外种群数量估计超过100万只,并且拥有大规模的圈养种群,每年仍可提供大量的紫貂皮张供应市场。

我国从1957年开始尝试对紫貂进行人工圈养,成为继前苏联之后第二个建立起可繁育紫貂种群的国家。为保护境内的紫貂,1989年它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明令禁止猎捕。而据《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二卷 脊椎动物》一书中的评估,我国紫貂种群数量少于6000只,人为原因导致的生境丧失、破碎化和偷猎是它们今天所面临的最大威胁。

那些曾把貂尾戴在头上彰显地位的封建权贵们早已走入了历史的尘埃,今天仍有不少人追求拥有一身华贵的紫貂皮草。只为抵御严寒的皮毛,没成想千百年来在人世间引发了多少的纷争与纠葛,不知生活在泰加林里的紫貂会不会一脸严肃地问上句:怪我咯?本文是物种日历第4年的第225篇文章,来自物种日历作者@鸟人Robbi。

UUID: cdae5513-012a-4083-a627-4f570e7bc8dc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物种日历公众号-pdf2txt/2018年/2018-08-13_都8102年了,怎么还有人要穿貂啊.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7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