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10~11月,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秋季沙龙里挂出了许多“辣眼睛”的画,其中包括马蒂斯、德兰和弗拉曼克等的作品。这些画色彩强烈,用笔奔放,令观者看了瞠目结舌。批评家路易·佛克塞尔称之为野兽,说:“多纳泰罗被一群野兽包围了”,因为展览中心有一座多纳泰罗的雕像。于是,“野兽派”的名字不胫而走,流传开来。
野兽派绘画能够在20世纪初的先锋画派里独树一帜,关键就在于它鲜艳夺目的色彩。
首先,人类的色觉非常棒。站在亿万年进化顶点的人类,拥有一套极其有效的色彩辨认、接收、传递、加工和分析系统,较之许多只有2种甚至1种视锥细胞的生物,对颜色的分辨率要高得多。其次,色彩与人的情感关系密切。研究证明,色彩能够影响人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声音虽然能够吸引人的注意,但是要构成和谐的乐曲,让人产生共鸣,必须通过巧妙的配合。
同样,明度、饱和度不同的各种颜色也要经过巧妙的组合和配伍,才能够成为色彩和谐的佳作。
色彩大师马蒂斯在用色上更是技高一筹,他的名作《奢侈》是一幅看似平常,却蕴涵了高超的用色技巧的作品。一方面,利用色彩使画面和谐对称。画面被分成三个区域:包含白色外衣的橘红色前景,位于中心部分的绿色水域,以及蓝天、白云以及紫色和橘红色的两座远山构成的背景。另一方面,利用色彩制造景深。
画面展示的是一个宽阔的空间:女人、岸边、湖水、近山、远山、白云、蓝天,构成了由近及远的层次。大师巧妙地利用不同属性颜色的排斥效应,把这些层次一一分离开来。
为了对这个问题作深入的研究,美国物理学家兰德设计了一个实验。实验使用的是一块画有多种颜色的面板,称为“蒙德里安色板”,因为色板有点像蒙德里安的作品风格。下方有红、绿、蓝3种光源(每一种光的强度可以独立调节)。
在这块色板中,选一块绿色的条块(上面有“×”标记),通过调节相应的入射光源可以让这一条块反射定量的红、绿、蓝3种光。这个实验说明,物体的颜色并不是它反射的最强光的波长决定的,还受到了周围物体反射光波长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色彩恒常性”,原来被认为是大脑的记忆在起作用,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视觉神经系统的比较、调节也很重要。
通过一系列研究,科学家现在认为,人的色彩视觉的形成大致有3个阶段。
第1阶段测量每个点的波长结构(V1区域视觉细胞负责);第2阶段计算比率构建色彩,避免波长变化的影响(V4区域视觉细胞负责);第3阶段赋予颜色(整合各个区域的信息)。与人类历史上多次发生的科学与艺术碰撞一样,野兽派绘画与视觉神经科学的研究也擦出了火花。以致泽基教授感叹说:“艺术家以他们特有的技巧探究视觉脑的构造,所以艺术家其实就是神经科学家。
只要我们系统地研究他们的作品,就能从中发现科学家过去不曾发现的大脑构造定律。”
当然,野兽派画家创作的本来目的就是要“解放色彩”,让色彩在表达情感的时候发挥更强的力量。他们认为,对于绘画创作来说,色彩与情感的表达要比真实地再现客观世界更有意义。所以他们作画的时激情四溢,为了获得明亮的色彩效果,常常把软管颜料直接挤到画板上。
浓墨重彩的野兽派绘画风格很快震撼了整个欧洲画坛,20世纪初期风起云涌的先锋画派,许多都高举“解放色彩”的大旗,汇集成蔚为壮观的现代表现主义各种流派。从此,“色彩”与“形状”一样,成为艺术家最致力于表达的视觉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