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燃烧的色彩——后印象派

作者: 林凤生

来源: 科学世界

发布日期: 2018-08-03

后印象派画家如塞尚、梵高、高更和修拉通过学习色彩科学原理,创造了独特的画法,这些画法是绘画与科学的结合。梵高的固体混色技法、高更的厚重颜料涂法以及修拉的点彩画法,都是他们追求视觉效果和色彩科学的体现。

在印象派举办的几次画展中,塞尚(Paul Cézanne)、梵高(Vincent van Gogh)、高更(Paul Gauguin)和修拉(Georges-Pierre Seurat)都有作品参展。但是,他们并不是印象派画家。艺术史上称他们是后印象派。后印象派大师们的独特画法,都是他们学习色彩科学原理、用理论指导实践的结果,可以说是继几何透视法之后绘画与科学的又一次亲密接触。

画家在画布上调配颜色是一个物理过程,而观者欣赏画上的色彩得到的感觉则是一个生理、心理过程。所以,对于画家来说,想要追求的是观众看画时的视觉效果,而使用的手段是在画布上调配颜料,为此必须对颜色的配伍及其产生的视觉效果了然于胸。但这个问题实际上很复杂。请看下图,从主观知觉上来讲,嵌在深蓝色长方形和浅蓝色长方形中间的半圆环的颜色好像是不同的,但实际上它们的颜色完全相同。

之所以看起来不同,是由于它们所引起的主观知觉受到了周围的长方形的颜色的影响。所以修拉说:“绘画应当变成一门科学。”

观赏过梵高原作的观众都会感觉到画面有一种让人“辣眼睛”的明艳。那么,为什么梵高的画有这样的效果呢?原来这与他采用的涂色方法——“固体混色”有关。不同的颜色有两类混合:一类是投射光的直接混合,也就是常说的“加法混光”。

用红色的光源与蓝色的光源照射同一个屏幕,那么在屏幕上红、蓝两种颜色光斑的重叠处就会产生紫色,这种紫色是由两种色光叠加而成,能保持其色彩强度,甚至显得更亮。另一类是反射光的间接混合,也就是“减法混色”。

当画家把红、蓝两种颜料涂抹在画板上混合时(颜料里含有红色和蓝色的微粒),观者视网膜接收到的是反射光,原来被红色微粒反射的红色光又被蓝色微粒吸收了一部分,同样,蓝色光也被红色微粒吸收了一部分,所以由此得到的混合紫色,色彩会失去一些强度,显得比较喑。油漆匠用不同颜色的涂料重复涂饰墙面时会发现色泽越来越黯淡,就是这个道理。

法国画家保罗·高更先后两次(1891、1895年)远渡重洋,到太平洋上的法属塔希提岛采风考察,并与当地的土著少女同居生活,所以他的作品里充满了异国情调和多元文化的印记。他的作品《塔马泰特》(意为市场)构图十分简单,右边站着的人朝左边5个坐着的妇女望去。妇女们穿着黄色、橘红色、灰色、棕色和橄榄色的民族服装,在灰色的背景里显得格外突出。从画中可以看到高更的用色特点:他喜欢把颜料平涂得相当厚。

但是油画颜料不像水性颜料,平涂太厚的话,颜料干了以后容易发生龟裂和脱落。为此,高更移植了瓷器制作中一种叫“掐丝珐琅彩”的技术,即在要涂颜色的块面上用细线隔出若干小格子,用来容纳糊状的颜料,这样可以增加色彩的强度和感染力。

法国画家修拉在艺术史上被称为新印象主义画派,他的绘画风格也被称为“科学主义”。他确实是一个以色彩科学为创作指导且一丝不苟的画家。那么他推崇的色彩科学理论是什么呢?

对修拉产生直接影响的是美国物理学家奥格登·鲁德(Ogden Rood)的著作《现代色彩学》(Modern Chromatics )。他描述了一种现象:从一定的距离上看,放在一起的不同的颜色的小点会自动融合成为另外一种颜色。这成为修拉“分色主义”的基本依据。

后印象派是经典绘画向现代绘画跨越的桥梁。塞尚、梵高、高更和修拉等不仅具有特立独行的个性,而且对艺术充满了激情和献身精神,突破了已经传承了几百年的绘画传统。后印象派大师们为人类留下了数以百计的旷世杰作,却有多位在贫病之中黯然离世,实是遗憾之事。

UUID: a71c08d5-47af-49e4-9547-d398152c11b5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科学世界公众号-pdf2txt/2017-2018/科学世界_2018-08-03_激情燃烧的色彩——后印象派.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8 元